正文

散文的诗人——张晓风创作世界的四个向度(3)

色识 作者:张晓风


(《咏物篇》)

每一个小小现象的内核,都藏有一则宏大的神话。韵律的概念,就是花开的概念。读张晓风不但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随她穿过古中国文学的宗庙殿堂,更会发现宫中有宫,室内有室,千门万户,雍雍穆穆,而原型在焉。

散文的诗学

不知道张晓风喜不喜欢“美文作家”的称呼,不过,若问这些年来汉语文坛最重要的美文作家有谁,张晓风肯定名列其中。在我的印象里,张晓风虽然没有强调过她是个美文的经营者,但是她作品所呈现唯美的倾向以及诗的特质,确实在散文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她所建构的诗学,我们姑且称为散文的诗学,更是具有引领与创发的意义。

中国古典散文一向以美文为最高标的。不过美文一词,却是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才出现的。一般认为,一九二一年六月八日周作人在《晨报》发表的那篇题目就叫《美文》的文章,是现代国语文学提倡美文的开始。从这以后,经过周作人、鲁迅、冰心、朱自清、许地山等人的创作实践,这白话文学不曾有过的新文体,才得到普遍的重视。胡适在《五十年之中国文学》一文中,便肯定这项成就是“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甚至说它对中国古典文学“起了一种示威的作用”。

平心而论,五四时期的美文写作是有其时代局限的。主要的原因是那个时期的作家们心心念念总是语文工具的改良(把文言变成白话),还没有把问题深化到文学本质的提高。一种对传统怀有的不必要的敌意,窄化了他们对古典文学的评估与再认,犯了矫枉过正的毛病。周作人虽然说中国古代在文学中的“序”、“记”与“说”等,也可说是美文的文章,但他提倡美文真正的用意,是要作家们以英语文学中艺术性较强的散文为模范,进行横的移植式的实验。

张晓风的美文创作,似乎并没有走模仿英式散文的弯路,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几乎全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投影。中文系毕业,又在大学教中国文学多年的她,对于中国传统散文的发展轨迹,有最深刻的体认。她的散文观,乃是一个入古出今、开阖自如的大散文观。从先秦诸子的寓言,两汉的辞赋,唐朝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宋代欧阳修、苏轼的诗情散文,清代乾嘉朴学的议论,以及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文,她都曾长期涵泳其中,并通过现代文学的思维,将新与旧、文言与白话、传统与现代,统合混融在一种大格局之内。更重要的是,她掌握到中国散文那种以诗为主轴的精神,从而营造出她独特的写作风格,使她的美文成为散文的诗(或者说是诗的散文)。在角色的扮演上,与其说她是一个散文家,不如说她是一个诗人。这并不是说她背离散文而曲迎于诗歌,而是她希望扩展散文的向度,借着她的散文的诗学,把美文推向更高的艺术层次。

从表面上看来,文类似乎有其绝对性,没有既是此又是彼二者兼得的可能。不过,这样的理念,并不适合诗与散文。泰戈尔就认为,散文和诗,事实上是亲姐妹的关系而不是婆媳关系。不过他也承认,写诗和写散文的经验是完全不同的,他说有时候散文写了好几页纸,还无法遇到写完一首诗时那种巨大的喜悦。他感叹,不管写什么,如果都能用写诗的策略去处理,那该多好。这也许是为什么泰翁一生都在散文与散文诗(自由体诗)之间穿梭,而来去自如,在艺术上得到很大的成功,不曾产生过彼此犯冲的问题。当然这也只限于高手。俄国作家普里什文就曾说过:“我一辈子为了把诗歌放进散文而费尽心血。”从这句话也可以说明,如何成功地把诗放在散文中,确是散文家最大的挑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