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马可·波罗》 马可成了瘾君子(3)

马可·波罗 作者:劳伦斯·贝尔格林


卡尔皮尼撰写了第一本综合描写蒙古人生活的著作《蒙古史》,也有人将其称为《鞑靼史》。与马可富于戏剧性变化和夸张的叙事方式不同,卡尔皮尼的作品以简洁明了见长。此书前八章主要介绍蒙古的国家、气候、礼仪、宗教、人物、历史、政策和军事战略方面的内容,第九章介绍了卡尔皮尼沿途经过的一些地方的情况。卡尔皮尼笔下的蒙古人是一个不同凡响且足智多谋的民族,他的描述有助于西方读者更真实地认识和理解蒙古人。

卡尔皮尼详细描述了蒙古人有些奇特但很高贵的相貌,他认为,单从其长相来看,就注定他们会统治整个亚洲甚至欧洲。“从外表来看,鞑靼人的长相确实与众不同,他们眼睛细长,眼角上挑,而且眼睛之间的距离很宽。鼻子很小巧且鼻梁低,颧骨凸出。几乎所有人都是中等身材,除了少数人外,绝大部分人长得都比较匀称。男子的胡须不太浓密,他们似乎没有蓄须和修剪胡须的习惯。”

卡尔皮尼对蒙古人极有特色的“秃顶”做了细致的描述:“按照风俗,他们头顶只留一搭约两指宽的头发,两侧除留下三指宽度的两搭头发外,其余头发全部要剃光。头顶的这搭头发通常留至眉毛处,而且中间短,两侧较长。两侧的头发留得很长,而且像女人一样编成辫子垂于耳边。”

卡尔皮尼还详细描写了蒙古人的着装:已婚妇女都身着紧身束腰长袍,她们头上戴着用树枝或者树皮做骨架的镶有头饰的圆形帽子,表面用粗麻布、丝绒或者锦缎经过包裱,边上有一根长而柔软的金银打制的甚至是木头或羽毛做成的藤条一直垂到肩头。通过帽子可以识别蒙古女子的身份,而且如果女人不戴帽子的话,是不允许抛头露面的。

卡尔皮尼发现,虽然有的蒙古男人可能会有多达五十甚至一百个老婆,但他对蒙古女子的贞烈以及蒙古人总体所表现出的真诚赞赏有加。在论及蒙古人对萨满教的狂热时,他不但没有表示担心,反而也充满了兴趣。蒙古人似乎没有“下地狱”的概念,但他们却相信有“来生”,而且相信每个人的“来生”和目前的生活环境会完全一致。

卡尔皮尼还特别提醒旅行者要注意“丝绸之路”上极端严酷的气候,“那里的天气说变就变。即便是在仲夏时节,也许某个地方酷热难当,雷电交加,但在另一个地方很可能正狂风肆虐,大雪纷飞”,更糟的是,“骤然刮起的狂风会增加旅行者骑马的难度”。他所描述的这些情况正是马可远赴中国的长途跋涉中将要面临的一切。

卡尔皮尼把在个人观察和亲身经历的基础上收集到的资料写成手稿在欧洲广为流传。他收集的这些珍贵资料后来被文森特·博韦撰写的《世界镜鉴》收录,《世界镜鉴》是中世纪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从结构和涉及的内容及范围来看,卡尔皮尼的《蒙古史》要早于马可·波罗的《游记》。尽管马可来中国前并没有读到过卡尔皮尼的手稿,但有迹象表明,马可在撰写自己的经历时似乎已经对卡尔皮尼的叙述了然于胸,并且从中汲取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因此相比之下,马可的内容显得更加详尽。和卡尔皮尼相同的是,马可也从不同侧面对蒙古人的生活进行了描述,他希望把这个强大的民族进行更加人性化的展示。与那位本分而又含蓄的方济各会修士相比,马可性格张扬,好冲动,他对蒙古人的描写更具人性化,除了不吝笔墨对他们大加赞扬外,还融入了很多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

受卡尔皮尼的影响,其他的旅行者们也纷纷取道“丝绸之路”远赴东方,并在返回后记录下各自的所见所闻。

两位方济各会修士威廉·鲁不鲁乞教士和巴塞洛缪·克雷莫纳带着一个从君士坦丁堡买来的奴隶、一个翻译和几辆适合穿越蒙古沙漠的牛车出发了。威廉生动描述了远赴东方旅行的勇士们沿途所遇到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和他们艰难的处境,他说:“当我们身处这些异乡人当中时,完全步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