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马可·波罗》 后记(6)

马可·波罗 作者:劳伦斯·贝尔格林


尽管人们几乎已经遗忘了马可·波罗本人,但他那部令人无法分清事实与虚构,囊括了一个庞大地名录的《马可·波罗游记》却让人难以忘怀。这种情况直到19世纪才发生了一些改观,研究者们试图对他书中混乱的内容加以整理并修订出一部具有权威性的版本。人们对马可的游记之所以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完全是出于一种痴迷亚洲艺术与哲学的东方情结,在这方面尤以法国人为甚。1824年,总部设在巴黎的法国地理学会出版了经过精心改编的《马可·波罗游记》,从此以后,学术界不再考虑该书的内容是否有误,而是将研究的关注点转向了马可的叙述的真实性问题。最后大家得出的结论是,尽管马可在用词方面有所夸张,但总的来说,他笔下所描述的大部分内容都经得起推敲,而且该书被认为是有关亚洲大陆上一些人类难以涉足地方的可靠的信息来源。这部曾一度被认为是荒诞而虚幻的作品,终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而且还被当作了历史资料。

四十年后,法国语言学家M. G. 鲍狄埃对1824年重新修订的《马可·波罗游记》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它并不是一部神话,也不是毒品刺激下的产物,而是一些非常精确的历史记录。在参照了蒙古和汉人的历史纪录的基础上,鲍狄埃印证了马可描写的商业活动,在皇宫内举行的各种仪式以及各地奇异的宗教、丧葬和婚嫁风俗的真实性。

鲍狄埃的学术发现得到了后来的两位学者亨利·尤尔和亨利·科尔迪埃的进一步证实和润色,他们为世界上讲英语的读者大力宣扬马可的盛名。对这两位学者而言,波罗叙事的最大魅力不在于它的内容或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而在于其中蕴含的那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尤尔和科尔迪埃声称:“这是一部充满了谜团的作品,我们对其真实性很有信心,所以我们坚信每一个谜团都一定会有它的谜底。”于是,他们带着自己那个时代的热情和信心,动身去找寻这些谜底。他们借助互联网,不知疲倦地查证了马可曾提到过的亚洲的所有人物和地点,而且还进一步证实了马可的记述可能来自于直接的观察。尤尔和科尔迪埃认为,这一证据足可以还他们心目中的旅行英雄以清白,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这种大规模的查证也让马可富于想象力的性格特点打了折扣。如果马可只是在撰写一部有关亚洲的百科全书的话,那么他的作品绝不会如此受欢迎,也绝不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尤尔和科尔迪埃做了加注的版本是原作长度的四倍,他们在书中把马可塑造成了一位地理大发现年代的先驱和一位最成功的雄心勃勃的探险家。他们认为在某种程度上,马可甚至要比受到《马可·波罗游记》的蛊惑才去探险的费迪南德·麦哲伦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都要成功。因为马可与他们二者不同,他手无寸铁,没有挑起任何战争,没有俘获奴隶也没有残杀任何生灵。在所有欧洲探险家们所做的旅行中,唯有马可的旅行最终成为一部有着持久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的素材。“他是第一位纵贯亚洲的旅行家”,尤尔和科尔迪埃如此评价马可:

他记下了自己亲眼看到的所有国家的名称,并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波斯沙漠、鲜花盛开的高原和巴达赫尚大峡谷,于阗盛产美玉的河流、蒙古大草原,还有在大都建都并且曾盛极一时的一个新的朝代。他是第一位向世人全面介绍中国的旅行家,他不仅描写了中国的幅员辽阔和富庶、宽广的河流、规模庞大的城市、先进的制造业、众多的人口以及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大的海上和内河船队,还为我们讲述了其他奇特的风俗和宗教信仰,西藏的佛教徒,缅甸的黄金塔和叮当作响的塔顶……

尽管尤尔和科尔迪埃的用词有些夸大,但这些话绝对是对马可卓越成就的准确评价。马可·波罗和阿列克西斯·德·托克维尔一样,属于那种身为异乡人却要比当地人更了解当地的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