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克木接受的学前教育 3

低学历的五大师 作者:张建安


三哥的启蒙教育

金克木的三哥成绩优异,从全省最高学府毕业后,有一段时间暂时待在家里。正好大嫂已将《三字经》教完,便宣布:“从今以后,孩子改由三哥教。 ”

三哥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所以教学方法也就大不一般。他对弟弟说:“你念完了《三字经》,照说应当接着念《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不过,我看你还是先跟我读这本书吧。”这样,金克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中国第一套新式教科书——戊戌变法后商务印书馆编的《商务国语教科书》。“书中文体当然是文言,还很深,进度也快,可是每课不长,还有插图。里面有破除迷信的课文,也有故事。 ”(金克木:《旧巢痕 • 描红》)

三哥的教育方法能调动起金克木的积极性。他先让弟弟自己看,有不认识的字就问。见里面没有弟弟不认识的字了,他才一句一句教弟弟读,读完了,问弟弟懂得多少。

文章是用圈点断句的。金克木在最初认字的时候就猜测文章的意思,知道了一点。等跟着三哥读一次后,又懂了一些意思。于是三哥一问他,他马上说出这篇文章的大意。

三哥接着挑出一些难解的句子要弟弟解答。如有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地方,三哥便解答或纠正,然后让弟弟自己念,念熟了背给他听。这便是一节课的全部。

金克木晚年时还记得三哥教《鹬蚌相争》时的情景。原文是教科书下册第65课,左右两幅画,一幅为鹬蚌争斗,另一幅则是渔翁背着筐满载而归。配图文字为:

蚌方出曝,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语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夫见而并擒之。(庄俞等编写、张元济校订:《商务国语教科书》)

读完文章后,三哥问金克木:“鹬和蚌互相衔着对方,怎么还有嘴说话,而且说人话?”

金克木愣住了,答不上来。

三哥告诉弟弟:“这是寓言。对话是作文章的人代拟的。以后读的书中这类话多得很,不可都当真。这是假做动物说人话。说的是人,重要的是意思,是讲给人听的。 ”(金克木:《学读书》)

金克木学得津津有味。而他的三哥则有很多时间念英文、弹风琴、做体操……金克木间接地学到了一些知识。

过了一段时间,听说大哥很快就要回家了,《国文教科书》正好也学完了,三哥赶紧改教《论语》。为了应付大哥回家后的考核,三哥自己也在桌子上堆上一大摞线装古书,并开始磨墨写毛笔字了。

因为念过《三字经》,里面有这样的话:“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所以对《论语》及其作者孔子便都有初步的了解。三哥又进一步告诉弟弟:“这才是必读的真正的‘经’书,是最重要的必须熟读的书。从前要想做官,都必须背会此‘经’,除大字外。连批注之类的小字都必须背。我现在只要求你认识其中的字,能连续背下去。”说完这些话,三哥还特地强调:“大哥回来后要考你的。”金克木点点头。其实,他的年龄还小,自然不会在意这些。

三哥未教《论语》之前,本来还有点紧张,生怕弟弟背不好无法向大哥交代。不料,第一天,他本来只想教一句,而弟弟念得快,马上就把第一篇的三句话背会了,而且连其中最难的字也轻而易举地认会了。没过几天,弟弟毫不费力地将《论语 • 学而》一章全部背完,背完后就跪在椅子上看他写大字。如此一来,反而像弟弟在监督哥哥读书写字一样。三哥不便赶弟弟走,于是在弟弟读书的方凳上也放上砚台、笔、墨及字帖,让弟弟“描红”练书法。日子一长,金克木不仅把《论语》从头背到尾,而且执毛笔写字也不困难了。

再后来,金克木 6周岁的时候,已背熟了《四书》,打下了很好的国学底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