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对话李安 我的变与常(4)

画在人心的苦闷上:李宗陶艺术访谈录 作者:李宗陶


问:您在美国学电影,然后从业,有没有感念美国那个文化,包括好莱坞电影工业给您的一些东西?

李安:我进入那个社会里面去学习、去生活是23岁才开始的,但我从小看美国片长大,还有新闻、电视,受美国文化影响非常大。美国是一个新兴的国家,主要是从英国教会里面跑出来的、比较不兼容于社会的人出来闯荡天下,新创的这么一个国家,所以它的先民跟立国精神是独立,讲个人自由,讲创业,有这么一个精神。这个对我来讲是很大的憧憬,也让我开了很多的窍,所以就是一个我很向往的地方。只是我亲眼看到它,用英文跟人交流、学习以后,感觉又不太一样。

我在台湾长大,因为当时正值冷战时期,管得比较严,很多这边的书看不到,到了美国反而都看到了,美国的文化我也吸收,所以头几年对我来讲是很大的冲击。在台湾基本上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整个世界在20世纪有两大思潮,一个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公有制这种思想,另外一个是美国的资本主义思想,讲自由,讲个人地最全面表达自己,不要受任何约束,勇于实现梦想,注重创造力跟理解力,同时彼此尊重,是另外一种集群的方式,群体性也很强,我在反思这个问题。其实学电影还是小事,因为从小就看,只是上手而已,原来就懵懵懂懂大概知道的事情现在比较会做了。对我真正有影响的是学了几年的戏剧,我刚到美国是学戏剧的。

问:两年,伊利诺伊大学。

李安:探讨人性,讲冲突,讲情结,讲这些比较抽象的东西。后来我只是用电影的手法,用声光效果把它们拍出来而已,那只是一个技术。我从电影学校开始慢慢走到现在,一步一步在视觉上开放了。我原来讲究细节的变化,怎么样具象地表达一些抽象的、心理的东西,这个我天生就会。可是视觉上面怎么样让它更醒目,更能够有表达力,这是后天的学习所得,就是现学现卖,一步一步地学,开发,吃透。我希望自己不要因为两部电影成名,年轻的时候就局限在那里面了,一直在同样的地方表现,我觉得相当没有意思,新东西是学不完的,我觉得也是一种幸运,别人出钱我来学,边学边做边表现,这对我来讲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电影生涯。像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那些画面,刚上手头几年不会想到那些画面,只是靠讲话(台词),靠演员表演,靠剧情推动的。如果在视觉上面我没有开窍,一直那样拍下去,就是在吃老本。

问:所以之后又尝试这部Billy Lynn?

李安:Billy Lynn还是比较戏剧性的,还是以讲话为主,除了半场秀跟打仗那个场景是完全用声光表现,电影台词很多的,不是只有3D、4K、HDR这些技术。

问:大部分人跟我一样,对这项新技术带来的效果还是蛮感兴趣的。在拉斯维加斯看过11分钟试映的人,讲了一点他们直观的感受。我想知道,您看到了什么?

李安:电影看清楚了挺可怕的。

问:它是不是已经超出了人类的眼睛可以看到的清晰度?

李安:其实我做到的那个样子比人眼能看的还差了一大截,眼睛比电影厉害很多。电影是一格一格画面连起来的(过去一秒钟24帧画面,李安在片中尝试一秒钟最高120帧画面),电影我从来没看清楚过,稍微动一下就不行,但眼睛看到的画面是不闪的。其实不是有了什么,而是没有什么去弥补才产生了艺术。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这些技术进步都是弥补带来的。现在数码技术已经到了这个程度,让你看清楚了,你不能看到了假装说没看到。我要保持电影新鲜,就是要用看得更清楚的这种媒介来重新做梦,去投射感情,这是个新的课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