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个家族的西江史(1)

大流向 作者:徐歌


苍梧海事处处长张树清,他的家庭可谓“水运世家”,与这条联结两广的西江有着极深的渊源。

“我的老家在广东中山,祖坟在澳门,爷爷是‘广驳运’公司的一名驳船驾长,常年在西江上往来。”

与很多地道的梧州人一样,上辈早年都有从广东移民来此的经历,张树清的整个童年时代都是在广州与爷爷奶奶度过的,上世纪60年代,年幼的他还随家人从广州坐船到澳门拜山。后来他的父亲来到梧州,从水手做起,慢慢做到副驾驶,后来成长为一名新中国的船长。

他的父辈,见证着梧州航运业,跨过了旧时代,并在新时代重放异彩。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11月23日,人民解放军进入梧州。这时需从水路抢运骑兵到容县武林公路拦截国民党去路。为此,人民解放军梧州军管会发出紧急动员,要求筹集船舶,抢运骑兵。梧州海员工会响应号召,积极投入支前工作。第一批投入支前运输的船舶是三艘“花尾渡”和两艘汽船,连夜从梧州出发,克服了当时北流河航道无标志、无航标灯、滩多水急的困难,与解放军紧密配合,按时把部队送达目的地,为顺利解放广西桂东南作出了贡献。

1950年1月,国营梧州运输公司成立(后改称轮船运输公司),从此广西航运业有了国营组织机构。

1955年初,成立公私合营的梧州航运公司,10月,梧州航运公司全部并入梧州港务局,使公司合营进入了高级阶段——全航业的公司合营。

梧州至香港、澳门航线,是当时广西对外贸易出口的主要运输线,出口物资或直接运销香港市场或通过香港转运世界各地。其大宗货物主要是广西盛产的石灰石、柴、炭及红砖、木材、矿石、煤、石灰和禽畜等地方土特产。在国家“一五”期间,外贸发展快速,1957年,梧州外贸货运量总计26.1073万吨,货运收入34.58万元。外贸货运收入占梧州航区总收入的52.9%,占货运收入的55.89%,是梧州港和梧州航区的经济支柱。

梧州港在1958年以前,运输船舶和港口码头装卸,主要靠人工解决,效率极低。1958年6月,由交通部与广西航运管理局共同组成的广西港口规划组,对梧州等港口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调研,提出港口发展的远景规划,并开展技术革新活动。1958年梧州港吞吐量为117.56万吨,1959年增加到167.98万吨。至1960年,梧州港机械装卸码头发展到52个,建成机械化、半机械化作业线13条。

1962—1966年,梧州港总长度746米、可靠泊120—500吨级船舶的10个新建码头先后投入生产,港口吞吐量逐年增长。1963至1965年分别为143.1万吨、178.1万吨、212.4万吨。港口的生产发展,对口岸外贸促进很大。从梧州港中转出口的大宗货物有禽畜、白糖、桂圆、沙田柚、茶叶、桂皮、木柴、竹、松香、淀粉、重晶石、锰矿、石灰石等。1963年梧州口岸出口总值819万美元,1964年增至1302万美元,1965年达到1632万美元。据《梧州交通志》记载,1966年,梧州的水路货运量几乎是公路货运量的10倍。

1963—1964年,国家投资为广西港澳船队建造了12艘500吨钢质驳船和6艘300马力拖轮,同时还拨款在香港购买两部主机,另外中央还特批70万港元给广西购买快轮,投入营运,从而使梧州—港澳的船队运力倍增,给外贸运输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父亲是港澳船队的一名船长,工作辛苦,责任重大,但待遇也很好,1964年他的工资就有80多元,后来还可以加一级的,但是他把这一级工资让给了船上的一名轮机长。我父亲就是这样一个老实、本分的人。”

港澳船队主要是往港澳运送猪、牛、鸡、鸭、鹅、鸽等禽畜产品。在外贸体制改革前,广西只有梧州有外贸出口资格,全区的外贸都集中在梧州出口,广西出入口贸易处就设在梧州。

“我的父亲沉稳而踏实,组织上对他十分信任,也因此成为了当时的广西航运公司梧州分公司‘闯三线’的第一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