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古籍传承文化(1)

舆论领袖 作者:鲍丹禾


清末10年,商务印书馆完成了从印刷工场到出版巨子的蜕变,确定了其在出版业的地位,并且成为晚清以来,普及、传播新知新学的文化重镇。到1910年,商务印书馆已是晚清仅有的15家资产超过百万元的企业之一。商务在张元济的手中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中国文明的进步。但是随着民国的到来,商务印书馆开始面临竞争。

在教科书出版领域,商务面临着中华书局的挑战。经过多年发展,商务在教科书方面本是一家独大,但民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所编的教材显得不合时宜,而后起之秀中华书局所编教材的内容恰恰符合民国政府的需要,这对商务印书馆造成了冲击。不过好在商务的核心人物张元济、夏瑞芳、鲍咸恩等人都曾到海外考察过,能接受新事物,也能转换思想,所以在教科书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迅速转向工具书、文史哲书籍、地图、数学书籍等方面,商务的业内老大地位依然难以动摇。

1914年年初,商务印书馆出了一件大事。一天傍晚时分,张元济和夏瑞芳忙完公事,从发行所下楼准备回家。张有事回到楼上,夏瑞芳便自行登车要离去,没料到一名刺客突然冲向夏瑞芳开枪,夏当即倒地,送到医院后不治身亡。

夏瑞芳的去世,对商务是个重大损失,张元济由此不得不把更多精力花在商务的管理方面。在他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开始系统出版善本古籍。这是商务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这意味着张元济不但重视西学的传播,也同样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当时民国新成立,政局还不大稳定的情况下,张元济着手做古典文献的整理出版,是需要相当勇气的。

其实,张元济收集图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1909年商务印书馆的涵芬楼图书馆建成前,张元济就通过蔡元培的介绍,收了徐友兰的熔经铸史斋藏书。虽然张藏书不为个人,但久而久之,也获得了藏书家和版本学家的美名。张元济曾说:“吾辈生当斯世,他事无可为,惟保存吾国数千年之文明,不至因时事而失坠,此为应尽之责。能使古书流传一部,即于保存上多一份效力。吾辈炳烛余光,能有几时,不能不努力为之也。”

张元济对古籍的珍爱还和他的欧洲之行有关。1910年,张元济来到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时候,正值敦煌典籍被盗两年。他向图书馆的负责人要求查阅他们收藏的敦煌典籍。在一间密室里,他见到了流失国外的古老文献。他想仔细观看,并抄下目录,以便以后再来翻拍、影印,但是没能如愿。

虽然张元济没能抄印敦煌典籍,但他却是第一个在海外寻访被劫典籍的中国人。寻访几近湮灭的古籍成为他毕生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寻书、藏书、编书、出书,他把这看做为这个灾难频仍的民族续命的大事业。

随着熔经铸史斋五十多橱的图书入藏,涵芬楼成立。涵芬楼是张元济专为储藏古籍所建的书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