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太极拳流派的衍生发展

太极,王者之道 作者:王占海


太极拳老架:陈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将陈王廷创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的套路,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二路,后人称之为“老架”,亦称“大架”。陈长兴一生著作颇丰,《太极拳十大要论》等著作极大地丰富发展了太极拳的理论,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太极拳小架:同为陈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的陈有本,在原有老架的基础上,逐渐舍弃了某些高难度和发劲的动作,变发劲为蓄而待发,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形成了陈家沟太极拳小架套路。陈有本的侄子陈清萍学得小架套路后,移居赵堡镇,他在师传基础上,又加圈缠丝,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与师传小架风格有所不同的小架套路。后人为了区别,将陈有本的小架称为“略”,将陈清萍的小架称为“圈”。

太极拳新架:陈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陈发科,结合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于陈式老架招式中,增加了不少转腕缠绕的动作,缩短了练功周期。后来其子陈照奎将他修改的太极拳套路定型,称为太极拳新架。

陈式太极拳在发展的同时,还不断衍生出新的流派,由一而六,衍生出杨、吴、武、孙、和式太极拳及太极忽雷架,但追根溯源,究其拳理,皆为同源同理。

杨式太极拳:河北广平府(现永年县)杨露禅三下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刻苦学艺。艺成返乡之后,教拳于北京。因为教拳需要,他又大胆革新,将太极拳老架中的高难度动作逐步舍弃,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成为目前流行的杨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满族人全佑跟随杨露禅之子杨班侯学得杨式小架太极拳后,传给儿子鉴泉。鉴泉在上海开办武学,将师承的太极拳再改造,修改定型成为新的套路。因为鉴泉后来改汉姓吴,所以世人称之为吴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杨露禅的同乡好友武禹襄,到赵堡镇随陈清萍学得了太极拳小架后,参悟太极拳理论,结合实践,勤加钻研,融会贯通之后,自成一家,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武禹襄的再传弟子郝为真传武式太极拳于孙禄堂。孙禄堂是形意、八卦名家,他将武式太极拳与形意、八卦融为一体,自成孙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赵堡镇的和兆元师承陈清萍,得到太极拳真髓,又有发展。他的徒弟郑吾清在西安一带授拳,声名颇振,此拳被誉为和式太极拳,亦称赵堡太极拳。

太极忽雷架:陈清萍的徒弟李景延,在师传太极拳的基础上,糅合了自己的心得和其他武术精华,形成了与师传拳路风格迥异的太极拳套路,人们称之为“太极忽雷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