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死而复生”者的红色之恋(1)

见证共和国往事 作者:余玮 吴志菲


1939年,杨奇清在战火的硝烟中第一次品味到了爱情的芬芳。

杨奇清在参加红军之前,家里曾给他包办过一门婚姻,娶了一个名叫方祥玉的姑娘。1932年,杨奇清在攻打赣州的战斗中负伤昏迷,被卫生员用担架抬下战场,有战友误以为他已经牺牲,就将这一“噩耗”传到杨奇清的家乡湖南平江。杨奇清的亲人们悲痛万分,好心的继母还请道士做了一次道场,超度亡灵。随后,还很年轻的方祥玉改嫁。由于战争年代音讯隔绝,过了很长时间,杨奇清才知真相,不禁啼笑皆非。这时,他已将此生交付给革命事业,加上形势急剧变化,南征北战,斗争尖锐,工作繁多,也没有时间再考虑个人问题,为此一直独身一人。然而,命运的安排,一位可爱的姑娘来到了他的身边。

比杨奇清小整整十岁的肖彬与中共同龄,河南罗山人,17岁参加革命工作,不到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据肖彬回忆:“在我小学毕业时,我的父母因病相继去世。家里的生活很困难,祖母带着我们,靠村里的几亩地生活。靠着助学金,我进入了罗山中学学习。在中学里,我参加了宣传队,经常下乡去宣传革命思想。”

抗日战争爆发后,罗山中学的学生群情激奋,纷纷要求参加抗日战争,保家卫国。肖彬这么回忆说:“当时罗山属于国民党第五战区管辖。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白崇禧就从学生中征兵,并予以优厚待遇,一去就是排级干部。我罗山地下党组织也动员学生到延安参加革命。我当时的思想处于动荡之中,去参加国民党青年军,待遇优厚,还可以带家属。可是对于国民党欺压人民的行径我又非常痛恨。到延安去,无路费,弟妹小,家中离不开我。怎么办?此时,学校的进步老师鼓励我还是去延安。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我安置了弟妹,决定到延安去。”

1937年11月,肖彬作为第二批进步学生被罗山地下党组织取道西安送往延安。肖彬记得:“当年,全国各地投奔延安的人很多。西安办事处把我们送往陕西三原县云阳镇青年训练班学习了三个月。胡乔木、张琴秋、冯文彬等同志在这里负责。学习期间,由于河南地下党的介绍和我的努力,1937年12月,训练班指导员李秀英介绍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肖彬被送到在延安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六个月,被编入第四期三大队五队。

1938年10月,肖彬与李克农的女儿李宁等进入中央军委锄奸部任科员。在此期间,肖彬常听老同志谈论杨奇清作风民主、为人正派、没有架子,工作有经验。半年后,中央军委卫生部在陕西户县建了一所为前方培养医务人员的卫生学校。于是,肖彬被分配到户县的卫生学校政治处担任保卫干事,每天深入学员中去了解情况,并同地方党组织保持联系,密切掌握各种敌情动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