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庐”来了新主人(1)

见证共和国往事 作者:余玮 吴志菲


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的庐山,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有人说,庐山的魅力不只是风景名胜区和避暑胜地,更在它特有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印记。从一定意义上讲,庐山不只是自然山、文化山,还曾是座“政治山”。

1959年6月30日下午1时45分,毛泽东及随行人员乘轮船离开武汉,当晚12时抵达江西九江,行程269海里;在船上休息一晚,第二天继续乘船去庐山。随行人员与服务人员见证了毛泽东这次庐山之行鲜为人知的细节。

“美庐”来了新主人

早在一周前,江西省委决定成立会议接待委员会(即江西接待委员会),由江西省委书记方志纯担任主任;江西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卓超、汪东兴,江西省委副秘书长袁立中、九江地委委员朱冰、庐山管理局党委书记楼绍明分别担任接待委员会副主任。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又分生活接待组、物资供应组、保卫组、交通组、通讯联络组、水电组、文娱组、卫生组,南昌和九江临时成立两个接待站,抽调机关干部和放暑假的学生近千人参加各项接待任务。庞大的接待组织如军队上阵一样,迅速布置组建完毕。

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经南昌已提前到达庐山。在会议接待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他传达了中央要到庐山来开会的精神以及注意事项。汪东兴最后补充说:你们“知道的不能说,不知道的不能问”。上级要求接待工作绝对保密,就连自己的家人包括妻子都不能告诉。接待委员会的人很多,但相互之间不沟通,大家都是“你干的事我不能知道,我干的事你不能知道”。同时要做到内紧外松。参加接待的人员都是精心挑选的,要求政治上过硬,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其次是社会关系好,自身条件好。汪东兴还说,这期间“全国心脏在九江,中央在这里开会,接待工作很紧张,出了问题要追究责任人”。

有诗云:“长江南岸鄱湖畔,拔地庐山风景妍。峭壁陡崖飞瀑布,奇峰秀岭绕云烟。”相传殷周时有匡氏兄弟七人上山修道,结庐为舍隐居于此,因名庐山,又称匡山、匡庐。庐山俨然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以盛夏如春的凉爽气候为中外游客所向往,是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避暑游览胜地。由于江湖水气郁结浮聚,云海弥漫,故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说。

7月1日一大早,轮船在庐山脚下靠岸。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和江西担任主管内务的副省长汪东兴来接船。见到汪东兴时,毛泽东问:“到省里工作如何?”汪东兴说:“这两年我是按照主席的指示做的,接触了很多群众,确实受到了教育。”

毛泽东说:“人不能总浮在上面嘛,只有沉下去,才能看到水底的真实情况。”说着,毛泽东转过头来,对陈长江等警卫战士说:“以后要立个规矩,大家都轮流下去蹲点。”

随后,汪东兴热情地和李银桥、陈长江等老部下打招呼,大家一起随毛泽东上了司机高广江驾驶的苏制“吉姆”轿车,直上庐山。沿途只见壁立千仞,峡深万丈,柳杉傲立,青松滴翠。汽车行至半山,车头水箱沸腾,只好停车加水。

连日来,庐山一直是阴雨天,这天早上突然放晴,毛泽东的心情十分轻松。因车加水,毛泽东下车沿山路信步而行。他举目远眺,茫茫长江东流去,宛如长练飘挂天地间;俯首探望,田园阡陌炊烟袅袅,恍若置身蓬莱仙境中。毛泽东随口问道:“这条公路有多少弯呐?”同行的九江市负责人答:“有三百八十多道,修路时统计过的。”随行有个同志惊奇地说:“到处是云彩,山峰在哪里?”毛泽东笑道:“山在云雾飘缈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