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30日。
此时,全国解放已指日可待,新的政权即将成立。这一天,是中国共产党遍邀各民主党派,一起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最后一天。在会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刘少奇当选为副主席。次日,他们一同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共产党从以往的革命党,一举变为新政权的执政党,建设成了今后工作的主题。在新的形势下,刘少奇开始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黄峥: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一开始党内都是有共识的,就是要搞新民主主义社会(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其中既包括社会主义,也包括资本主义)。
刘亭(刘少奇之女):他提出了民主化和工业化,搞土地国有化、股份制,其他的(经济形式包括)自由贸易、合作社等一系列的做法,这实际上是结合中国国情的一种实践。我觉得他的理论是一个开放的、实事求是的平台,他希望大家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实践不断发展。
新政权成立后,宪法的制定被提上了日程。1952年10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出访苏联,应邀出席苏共十九大。在克里姆林宫,他和斯大林就制宪问题进行了讨论。
黄峥:斯大林建议我们尽快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自己的宪法,刘少奇就解释说,我们有《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斯大林就建议还是应该正式地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一个正式的宪法,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东西,合法性就要受到质疑,就会受到帝国主义的攻击,说“你们连一个宪法也没有”。所以刘少奇后来就加快了这方面的工作。
1953年下半年,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工作启动。在整个制宪过程中,毛泽东和刘少奇两位中共最高领导人兵分两路,毛泽东亲自挂帅宪法起草工作,刘少奇则主持选举及开会等具体事务。
刘亭:当时酝酿中国宪法第一稿的时候,他是选举委员会的主席,一共写(修改)了十几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要求全民提意见。当时我们有6亿人,(3个月内)一共有一亿二千万人(实为1.5亿人)给宪法提了意见,基本上有知识的人都参与了,最后提了约118万条意见。
在20世纪50年代能够做到这么民主的一次讨论,在全世界、在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上,这都是一次民主和法制的大进步,也是最大的一次普及民主的教育,中国的民主进程走了一大步。
这部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在1954年9月15日举行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得到通过。这让所有人都备感欢欣鼓舞。也是在这次大会上,刘少奇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而这个名头却让他感到很不习惯。
黄峥:他身边有一个秘书杨俊,开会回来进刘少奇办公室汇报工作的时候,就在门口喊:“委员长。”刘少奇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就装作没听见,头也没抬。杨俊以为他没听见,又提高了声音说“委员长”,刘少奇还是不理。杨俊又叫了一声后,刘少奇的头抬起来了,说:“你怎么突然叫这个?你不感到别扭吗?”弄得杨俊很不好意思。
后来刘少奇还专门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在党内,只有三个人(以职务相称),就是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因为多年来大家都那么称呼,已经习惯了,可以不必改。但对其他人都应该称‘同志’。我们党内有一个好习惯,互相不称职务,一律称‘同志’,在我们这里还是照旧。”所以,刘少奇身边的工作人员、秘书、警卫,包括他的部下都直呼他“少奇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