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曹禺已经离开我们整整十六个春夏秋冬了。他曾经对朋友说过:“我要死在前面,让痛苦留给你们!”是的,他的离开确实把痛苦留了下来,然而让我们除去痛苦的思念以外,更还有痛苦的思索,刻骨铭心的、无法回避的思索。
记得,十六年以前的冬日,巴金写了一副挽联,悬挂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追悼会的大厅里——“家宝并没有去,他永远活在观众和读者的心中!”巴金说:“话很平常,不能表达我的痛苦,我想多说一点儿,可颤抖的手捏不住小小的笔,许许多多的话和着眼泪咽进肚里。”是这样的,曹禺离开我们以后,首先继续活在他的亲人、朋友和学生的心中。近些年以来,我一直在想着: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思念这位曾经被赞誉为“摄魂者”和“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呢?难道就是几句歌颂赞美的套话吗?或是几句照章办事的虚话?以及只是几句不关痛痒的空话?……恐怕都不是的,都不应该是的。而是,应该通过曹禺的个人形象,来全面地、认真地、深入地思索一下,在他们那一代作家、艺术家身上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沉重的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寻找历史原因——解释世界的本性,本是人类不可更改的愿望。也许,只有如此才能更有利于我国文学艺术事业的正确、健康发展。如果这样做了,那么曹禺也一定会含笑于九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