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时却放下此心,坦坦然若无事。有事如无事,镇定方可消局中之危。
——弘一法师
佛陀在某次开示会上,讲述了在一组比丘身上发生的故事。
有一组比丘准备去进行夏安居,在此之前,他们去参谒佛陀,在佛陀那儿得到了禅定的修行法门,这才到树林里开始修行。
开始修行之后,这组比丘的进展十分缓慢,他们想了想,就打算回去要求佛陀给予他们一个更适合他们修行的法门。回去参谒佛陀的途中,他们忽然看到了幻景,一时间不能醒悟,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幻景。
这组比丘走进了寺院,这时天上正下着倾盆大雨,比丘们看到雨滴从天上落下,随即就在地上溅起了水泡,但是水泡马上就消失了。
看到这些水泡的情景,比丘们突然有所觉悟,自言自语道:“我们的肉体就好似这些水泡一样,刚一出生就灭亡了。”他们瞬时就领悟到,佛陀所言的五蕴无常。
他们便不去参谒佛陀了,就此开始随处打坐,不一会儿就进入禅定的境界,逐一从外界的幻境中来察觉自身躯体的无常,渐渐地,他们就此遁入了微妙观想境界。
佛陀此时坐在精舍中修行,已经进入了大禅定,他在禅定之中发现了这群比丘即将证得阿罗汉果。为了开示他们,佛陀立刻用自己的神通发出一道金光,使得自己的身影呈现在他们眼前,并诵出了一段佛偈:视如水上浮沤,视如海市蜃楼,若人观世如是,死王不得见他。
如此,这一组比丘顺利得到了阿罗汉果。
佛学经典的精髓之一便是无常,万事都无常,无常即改变——世上的任何事情都可能变得更好或更坏,如果我们都不了解无常,将会变得非常痛苦,会因为人世的无常而感到无法自处。只有人了解到无常,才会明白凡事有得失,此一时得到彼一时失去,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变化,为什么还要因为无常而觉得心虚难安?
曾经有这么一个年轻人,他因为犯法被判处了终身监禁,在监狱里他郁郁寡欢,过了不久就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
他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在临死之前,他开始回想自己活在世上这么多年相处过的所有人。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人亲戚、同学老师、朋友邻居……想记忆中是否曾有人对自己说过一句赞赏鼓励的话,抑或是温暖的话。然而他想了很久,却一句话也想不起来,心情相当低落。年轻人陡然觉得自己过的这二十几年根本是虚度光阴,他急切地想知道是否有人曾经真心关怀过自己。这时他忍不住想,如果能有一句,哪怕只有一句温暖的话,自己就不自杀了,愿意为这一句话活下去。
很久很久之后,他总算想起了中学时自己交上了一幅涂鸦作品,当时的美术老师对他说过一句话:“咦,你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呀?嗯……别的不说,色彩还挺漂亮的。”就是这半句赞美他的话,让他找到了希望,打算勇敢地活下去。
年轻人的心灵从此明亮起来,不再失意,努力在监狱里改造,后来勤奋学习,成为了一位作家。
人在一生当中,不是如意便是失意,不是得便是失,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如意与失意之间,在得失之间,人就度过了一生,如果因为一时的得失与如意失意而丧失自信,或是放弃人生,实在是太过轻率。
有时候,人们心中会感觉到如意或失意,其实是因为心态不够平和淡泊罢了。
例如一个乞丐突然在某天得到了一百美金,他就每日期望有人给自己一百美金。如果他了解无常,就不会如此想,也就不会患得患失,心怀焦虑,反而过不好日子。那么他在没有一百美金的日子也能处之坦然,安之若素,能够很好地计划并利用这一百美金,过上一段时间的好日子。
法师不会要求乞丐不去接受那一百美金,但是期望人们能够保持心态泰然,遇到好事坏事时要心情平静,不要太过欣喜,也不要太过沮丧。
你要让自己没有标准,看淡这些得得失失,如意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