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要讨论的是,在这个非诗的时代,为什么江非的诗歌能从边缘走向主流,不但被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所喜爱,而且登上了大雅之堂,被正统诗歌界所认同?简要分析,或许取决于这样几个因素。
首先在于,江非的诗歌应和了现代社会回归自然、重视“人本”的精神需要。很明显,从江非那里,人们可以感受到纯正的乡野气息,体会到久违的“民间”滋味,获得心灵的熨帖。正像在通风不畅、空气凝滞的室内放了一盒清香剂一样,江非的诗歌能够疏通你的鼻孔,让你足不出户就可以嗅到一些精致的芳香。
因此也就有其次:是因为江非的诗歌写得明白晓畅,他不说拧话,不绕弯子,要么具有某种直指人心的禅意,要么就是有甚说甚,不会让你挠头。比如,他的许多短诗都是采取“小叙事”的方式,给你讲故事、说“过程”,就要把一件事清清楚楚地告诉你,而不是故意欲言又止,更不故意让你反胃。所以江非的诗基本是直来直去的,没有什么玄奥艰深的卡子或绊子。正因如此,他的诗才会博得了好人缘,取得了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良好功效。
当然,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江非注重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乐感,读来轻松上口。江非多次表示,诗歌要回归诗经时代,诗歌就是“风、雅、颂”,可见他对“古典”、“传统”的看重。而所谓的古典、传统,说白了,也就是我们的审美观念和欣赏习惯,江非正是领会了这一点,才把诗歌写成了小歌、小令、小曲、小调(许多诗就是直接以“××歌、××曲”命名的,而《沧海雀》、《短歌行》、《箜篌引》等诗题更是直接“复古”),使其既有古风雅韵,又有民歌民谣之率性真纯,堪称“现代乐府”。这就使江非的诗歌不但在内容上抚慰读者,在思想上通融读者,也在形式上抓住了读者。
总之,江非自有他的聪明之处,他懂得把俗事写得雅致,也懂得把严肃弄得通俗,他懂得把民谣翻唱出各种花样,也懂得把诗歌收拾得清新可人。有了内容、思想、形式的“三贴近”,江非才一路高歌,走出了平墩湖,踏上了“首都北京四通八达、宽阔平坦人民的马路”(《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