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朝向北窗的省思 1

迎向诗意的逆光 作者:赵月斌


“水手谈风向,/农人谈耕牛,/武士谈负伤,/牧人谈群羊。”语出古罗马诗人普洛佩提乌斯,转引自:[法]蒙田:《蒙田散文》(梁宗岱、黄建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页。这是蒙田在他的随笔中引用的几句诗,我们也有句俗话——干什么吆喝什么,意思差不多:心无旁骛才能干好自己分内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分”——这本分多是借以安身立命的职业、行当,比如当官的,打工的,演戏的,甚至乞讨的、行窃的,他们的付出都可以结算成直观的现实收益。可是对于诗人来说,似乎很难确定一种可供量化的“本分”。按说诗人的本分就是写诗——然而读了太多的诗,我们常常觉得,太多的分行文字并未体现诗人的本分,太多的诗人一写诗就把诗贱价卖掉了。那么,诗人的分内事该是什么呢,诗人应该怎么吆喝呢?

郑板桥说,“任尔东南西北风”;徐志摩说,“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臧利敏则说——“我不知道风的方向”。看起来,诗人们不关心天气预报,也懒得观察墙头草倒向哪边,他们只消把风吆喝得风姿绰约也就够了。这种不管不顾旁若无风的劲头儿,大概正是诗人的本色。毕竟,诗人不是水手,大可不必在意风向何处吹。所以,我们看到,一旦写起诗来,原本持重沉稳的臧利敏,竟也会不动声色地揭竿而起,掀起了一场场兵不血刃的风暴,她不再掩藏自己,而是毫无保留地道出内心的真相,在“越来越深的虚无”中,“咽下多重的苦”,由此“与命运和解”,获得晨光普照的“新生”。

利敏的诗都很短小,多数不超过二十行;内容也很琐细,多是些零零星星的偶有所见或偶有所感。但是当这些小情调、小灵感汇聚在一起时,就胜似可遇而不可求的吉光片羽,足以让你流连沉吟,在简约平白的诗句中发现许多意味深长的刹那或偶然。显然,利敏善于在熟悉中看到陌生,在凡俗中看到忧患:平平常常的生活,平平常常的人和事,都被我们的漫不经心所湮没,唯其在诗人那里获得了显目的席位,并且闪映出无可抹杀的价值。利敏的诗着眼于“小”,在她的诗中,有炸爆米花的外乡人,有旧火炉,古老的风箱,更有“古朴的欢乐”;有烧树叶的人,有打着旋儿的浓烟,要倒的墙根,也有“人生的黑”;有雨滴瞬间的一生,有钉子无力自拔的一生,也有树叶悲欢交集的一生;有小鸟,小白菜,小丫头,小小的狗,小小的草籽,也有一个男人的温柔的心……总之,利敏诗里的“小”无所不在,那些匆匆走在大街上的人,坐在阴影里的人,卖馒头的人,卖水果的人,穿着灰色旧茄克的人,以及与其相关的路灯光、小鱼小虾、一小片云、火车的悲怆的笛音,等等,共同构成了喧嚣、芜杂而又沉重的现实,利敏的诗集也因收藏了如许纷繁的小场景、小人物、小细节而纤毫毕现,而温厚慰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