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21世纪的新鲜光环逐年黯淡;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目光注意到艺术的存在。博物馆与画廊兴奋地宣称,无论是饱受推崇的大师杰作还是当代艺术家的新锐作品,都吸引了数量庞大的参观者。人们对各类型艺术的兴趣也不断攀升;观众常常聚集于令人惊叹的装置艺术作品周围,他们所表现出的热忱犹如盛大宗教庆典中的朝圣者。
骤然间,艺术吸引了人们的强烈关注;面对如此盛况,我却更多地感到忧虑。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合情理的反应?作为一个艺术评论者,我一直都鼓励读者大众去亲身感受艺术,现在看到艺术受众的数量急剧上升,我理当感到欣慰满足。不过,越是看到最新的重量级艺术展上观众蜂拥而至,目睹在西班牙普拉多美术馆、法国卢浮宫、英国国家美术馆永久藏品前浏览的人群,我越难相信他们对于艺术能保有持久的关注。大部分观众在展览上和美术馆里只是走马观花,在某些作品前偶尔停留一下,随即又继续前行。他们脚步匆匆,看上去并没打算花足够的时间来仔细审视任何艺术作品。
从一方面来说,观众不愿多逗留也非常好理解。不同于电影、音乐、戏剧和文学,大部分美术作品都让我们有一种误解,觉得看一眼画面就明白了。很明显,观赏画作不像读一本书、坐在剧院看电影或者在音乐厅听演奏那样需要花费数小时。我们只是打量展示在面前的作品,片刻之后就做出判断该作品是否值得鉴赏。而这种简便的评判方式看来也很受欢迎。毕竟,耗费漫长的时间看完一个长篇剧目却最终意识到那是部无聊劣作,当然不是什么愉悦体验。理所当然地,人们更愿意迅速快捷地评判美术作品,以免在繁复花哨的细节上浪费精力。在美术馆参观,如果我们采取这样的策略,就根本不可能完全理解那些艺术作品。漫不经心的瞥视和寻根究底的审视有天壤之别。如果不打算在作品前驻足并完全专注于画面,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进入作品所呈现的强大想象空间,我们怎么可能体会到杰出艺术的精妙之处?要深入理解艺术家如何用创作阐释了人类的存在与生活,唯一的途径就是对其作品持久的、富于洞见的品鉴。然而,要在一个深广层面上体悟这些艺术影像,并非易事。我们的现代文化因迅捷的视觉刺激而繁盛。时时处处,快捷、急促的影像洪流都在冲击我们的注意力。一个城市居民,无论他看向哪里,街道、地铁、商店橱窗,看到的是无所不在的广告。广告调戏我们的眼球,逼迫我们做出最快的信息反馈。即使我们能回避这种密集庞大的视觉轰炸,那日益尖端复杂的手机也必定会随时响起,以声音、语词和(不断增加的)影像的综合手段来骚扰,逼迫我们做出即时反应。这种多媒体骚扰在形式上规模虽小,在强度上却毫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