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到自己的房间:那才是母亲的家

我们把守护忘记了 作者:王金钢


出殡是在母亲去世后的第三天上午。开灵车的司机同我商量灵车的行驶路线。一位亲戚说,灵车最好不要经过家门口,而且迎回的骨灰,最好也不要在家里停留,直接下葬,入土为安。火化之后,我们便直接开车回河北老家,把母亲的骨灰葬在老家的祖坟里。

只是我的心里一直有疑问:为什么不能让灵车路过家门呢?为什么不能让母亲再回家看一眼呢?母亲是多么留恋这个家呀!我又记起抱母亲下楼时她眼角的一滴清泪,以及她潜意识地对身后楼门的最后一眼回望——她是多想再回到这个家呀!

我记得发送完母亲从老家回京的路上,已近傍晚,交通广播里充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儿女对自个儿母亲的动情的感言,好像第二天正是“母亲节”。

灵车出发的时候没有经过家门,回来时候也没有——母亲该有多遗憾!

母亲病重复发这几年,几乎每天都要由保姆推着轮椅,把她从卧室推到客厅的大窗户边晒太阳。楼下不了,只能让她以这种方式接近阳光(据说晒太阳对活络血管有好处)。推出来没五分钟,母亲就待不住了,连哭带喊地嚷:

“家去吧——家去吧——”手指着自己房间的方向。

起初保姆听不懂,母亲一口河北口音,加上多年脑血栓造成的发音障碍,除了我们,多数人开始都不懂母亲嘴里蹦出的简单的字到底意味着什么。我对保姆翻译:“我妈是说回家去!”保姆更懵了——

“这不就是您家吗?”

我说:“她是说回到自己的房间,那才是她的家。”尽管同在一个屋檐下,但母亲觉得除了自己那间卧室以外,连客厅好像都是别人家的,或干脆认为就是露天的。

一回到自己的房间,妈就乐了。

“家去吧——家去吧——”

这成了母亲的一个朴实的愿望。

只有在自己家,母亲才感到心安理得。

妈,咱们“回家”吧!

贰章

归根:母亲在前,父亲随后

父亲母亲每次出门逛街,都是一前一后走的,快六十年的老夫老妻了,居然顾忌一起走被人撞见会笑话,更别说牵手了。通常是母亲让父亲“先头里走”,然后自己再故意磨磨蹭蹭地东找西找才出门,远远跟在后面。距离拉开了,心里却彼此相互照应着——这就是他们那个年代特殊的“爱情”表达方式。这图景在我印象里已淡忘多年了,今天被翻出来,别有一番滋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