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艺术在二十世纪经历了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油画艺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特别是二三十年代有过短暂的繁荣之后,随着众所周知的社会原因,艺术形态的本体发展被时代的现实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不停地打断,艺术不得不为时代,为国家、人民和党的方针政策服务。因此,艺术自身的形式法则和美学特征变成了社会政治内容的附属,这一状况在“文革”时期尤为明显。尽管油画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与其他艺术形态相比还有值得庆幸的一面,它毕竟还存在下来,而不像其他艺术那样被作为封资修的东西连根拔除,但油画的存在是以牺牲自己的本体地位和艺术个性为代价的,油画成为政治宣传和表现领袖人物的工具。说起来,油画意识的觉醒是从八十年代初随着思想解放运动而开始的,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中国新时期的油画在经历了漫长的扭曲之后,真正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成为艺术家们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寄托。
中央美院作为中国的首家艺术学院,在油画艺术的创作和教学方面步入正轨,与当时各个领域中的文化发展和思想改革的进程相一致,中央美院的油画也在进行着全新的变革,不过,与社会中的那种疾风暴雨式的美术狂飙运动,例如,与85美术新潮和各个地方轰轰烈烈的美术展览、活动相比,中央美院是在一种静悄悄的氛围下展开的。用我的话来说,美院的门墙之外是一种轰轰烈烈的变革,而门墙之内则是一场静悄悄的变革。
回过头来看,这两种变革,恰恰成为新时期中国美术发展的两个主要的维度和主线。外面的变革,基本上所采取的是一种全方位的、走向西方现代派先锋艺术的油画之路,而内部的变革则是一种学院派式的、回归古典传统的油画之路。现代艺术尽管在美院中也依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但主要是在社会的大众领域,成为画家们争相追逐的时尚,而美院内部特别是以靳尚谊主持的第一画室,则强调艺术的纯粹本体功能,为此,他们注重艺术的基本语言和基本技能,强调学院式的基本训练,在这条道路上为后来的中国油画创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初步浏览一下中央美院的学习与创作,可以说前几届的学生还是比较幸运的。他们来到北京王府井一侧的原中央美院这块弹丸之地,接受一种正规的油画基础教育和训练。这对于那个时期、经常被社会中的文化骚动和现代艺术的激烈刺激所影响的年轻人来说,不失为一个象牙之塔。这样一个纯艺术的氛围,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的学子。必须指出,在中央美院能够出现这样一种崇尚纯正艺术的环境,既有着一定的必然性,也不排除偶然的因素。说起来,中央美院作为油画艺术的重镇,它在八十年代确实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可以追溯到以靳尚谊为代表的、我国第二代油画家的创作与思想历程。
作为第二代油画家,靳尚谊等人在他们的艺术生涯中主要受到了两种文化和技巧上的训练。一方面,他们深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意识形态化的艺术需要在很多方面成为这一代人的创作本能,特别是所谓的“服务于政治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所结合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成为他们在很长一个时期内,进行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指南,尽管这种现实主义可以追溯到徐悲鸿等第一代艺术家所提倡的现实主义。然而,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和扭曲,当时的现实主义,已经离徐悲鸿原先所提倡的那种来自西方文化艺术中的现实主义相去甚远。这种现实主义当然已经失去了艺术的本质特征,也不是那种以反映现实的社会内容为基本原则的现实主义,而是一种矫揉造作的现实主义,这样就使得他们在社会的转形时期,无法面对社会变化和思想解放对于他们所提出的艺术要求。因此,如何重整那种变形的现实主义,以恢复艺术本来的时代使命,就成为这一代艺术家在新的时期之初所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