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私下里的角力 4

欧洲真相 作者:吴黎明


随着调研的进行,2010年1月,食品与饮料工业联盟提出“我们支持这样一个法规,即完全融合一些因素但同时让操作方有提供额外信息的灵活性。”这句话很拗口,简单说就是:“不要规定太死,生产商要有充分灵活性。”这实际上是不希望有统一新规定。

随着游说的深入,到了2010年3月,该联盟公开反对在包装标示问题上“设置信号灯”,称“欧洲食品企业强烈反对这一立法计划,认为这将损害他们的竞争力,甚至会不公平地妖魔化奶酪之类的食品。”总之,在食品与饮料工业联盟的连番轰炸下,欧盟这一立法计划胎死于“调研”阶段。

有时候,代表工商界的游说组织和智库经常“携手合作”。布鲁塞尔智库与美国智库不同,其研究员也不能与政界形成良性地“人员交流”——动不动就去当官,辞职了又来当研究员。这些智库大都没有固定的赞助方,许多是靠“会员费”收入,承诺为会员组织一系列研讨会或公告项目,于是一些企业、机构的代理方就往往会交钱入会。常见的模式是,外表“独立”的智库会应某个大赞助方的要求举行一个研讨会或交流会,邀请到相关欧盟官员、欧洲议会议员、外交官、学者和企业参加研讨,欧盟官员、欧洲议会议员和赞助方一般是“主旨发言者”。这就形成一个交流的平台,创造一个与欧盟官员、外交官们接触的机会,让会员可以及时了解欧盟政策动态,培养“人脉资源”。若是能邀请到欧盟委员会委员与会,那将是一个“极其成功的研讨会”。

在布鲁塞尔时,我会收到一些智库的入会邀请,由于我代表媒体的影响力,他们往往让我“免费”入会。他们很清楚,若有我这个“有影响力媒体”出席他们的研讨会,有利于提升他们活动的档次,不管我最终是不是报道。发展到最后,我会发现这是一个“圈子”,也是一个“圈内人”都心知肚明的“局”。

另外,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是另一种游说势力,它们在布鲁塞尔也很活跃,而且大张旗鼓的公开宣传活动很多。比如,欧盟每年绿色周会吸引诸多环保组织参加,成为他们表现的大舞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