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紫塞雁门云中开(10)

大同风 作者:聂还贵


重修大同城竣工后,为壮军威,彰耀功德,徐达特令在城中心四条大街交会处,建起一座木式东西南北四个正面的牌坊。其结构精巧,势态宏美,民间称四牌楼,有坊额赫然。环而抱之,十字街东名和阳街、西名清远街、南名永泰街、北名武定街。四大街每条中段十字路口处,各建一楼:太平楼与钟楼东西相望,鼓楼与魁星楼南北呼应。四条大街连通四座城门,每门之外是瓮城;瓮城之外,有一道弧形城墙,将瓮城圈拢在内,谓之“月城”。瓮城旁设城门,城门上建“箭楼”,或称“匾楼”。

莫非徐达功高盖主,令朱元璋疑心再起?明代“吴中四才子”徐祯卿《翦胜野闻》:徐达患有背疽,朱元璋特赐蒸鹅一席。徐达晓知皇上意思,无奈含泪咽下。因鹅为发物,遂毒发而亡。

唯愿这一“野闻”纯属坊间笑谈而已,不足为凭。

牌楼坊表,乃用以表彰忠孝节义功德科第者。大同牌坊林立,远与北魏平城里坊民居溯为源流,近同徐达“四牌楼”支脉依系。明代时大同牌坊90多座,清初扩展为105座,建国初尚存30余座:“云中郡坊”、“师帅坊”,“承宣坊”,“激扬文武坊”,“尽忠言事坊”,“烈妇坊”,“黄甲题名坊”,“进士坊”,“五代一品坊”,“昭代名臣坊”……

御河桥东西两端,尚建有“兴云桥坊”,桥下流水翻腾如龙,桥头牌坊翩然若凤,端的是天生一好景也。清代有《兴云桥碑记》:乃采石于宏山之下,凡为柱二十四,自上下流而望之,屹然壁立……表门阙,饰神祠。

牌坊蔚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甚为普及。其不仅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多类于一体,且升华为一座功德道义及温良恭俭让的表征。或木或石,肃然神圣。福州戚继光祠堂牌坊里街东西两端,分别立有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所建的“母子节孝”、“父子总督”两座花岗岩石雕坊,为明代大型石雕珍品。

徐达筑墙起垣余韵萦回,明大同城增建不止,其特点愈益鲜明:一、外轮廓未采用通常的平直做法,而像齿轮咬合,凸凹相间排列有序;二、在南城墙东部,建前面提及“雁塔”一座,俗称瞭望塔,乃中国城墙史上稀缺之笔;三、登临城墙,城内街衢四合院尽收眼底。东、南、西、北四条主街以“十”字通衢,将城区划分为四个板块,每板块又由次十字街将其分为四片,每片再由两层十字街分为若干小区。所谓“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说的就是这种具有北魏平城坊特色的格局;四、以高大坚固的镇城为主体,南、东、北墙外各有一座自成一体的四边形小城:南小城、东小城、操场城。各小城又有独立的瓮城和月城,通过吊桥与主城连接。主城吊桥若高悬不放,纵然入了外围小城,也难以进到大同镇城。五、整座城墙之外又筑以壕堑,即护城河。夏秋之际,护城河绿水绕城,波光镜荧,城墙倒影,天上人间。

大同府城设计之精巧,防卫之严密,使成语“固若金汤”因找到极佳例证而焕然生彩,也使大同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罕见的“巍然天镇”。

明代著名政治家、爱国将领和杰出诗人于谦,多次巡边大同,几度奏请朝廷调粮拨银救济大同府民,“兵部右侍郎于谦复请,拨钞五十万贯于大同府积贮支给”。

于谦信步大同城墙,放声吟哦《云中即事》:“目击烟沙草带霜,天寒岁暮景茫茫。炕头炙炭烧黄鼠,马上弯弓射白狼。百二连营秦壁垒,五原封锁汉封疆。边陲无事风尘静,坐听笳声送夕阳。”

李贽登临大同城更是慨叹不已:此城真与铁城同。

大同军事地位之显要,向来“非亲王不得主之”。行伍出身的朱元璋目光犀利,特将第十三子豫王朱桂改封为代王坐镇大同。

朱桂仗着与燕王朱棣同父异母兄弟,又加其宠妃徐氏与朱棣爱妃徐氏同属徐达之女,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代皇帝号令塞上。为展示皇家气派,朱桂在城内东北隅扩地18万平方米,矗立起一座城中之城——代王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