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感其高行大德,特地与之合影留念,并不无真诚地说,多么愿意塑一尊自己的像于这里,陪伴宁公遇守护佛光寺一千年一万年。
公元494年,孝文帝高举北魏王旗,率众由大同向洛阳南迁。队伍中百名能工巧匠,一路行进,一路雕凿,开辟了一条佛教艺术尤其是石窟雕刻长廊。有学者曾沿昔日梁思成考察山西路线图记到:南北朝时期,北朝佛教艺术从大同到洛阳是一条传播线路(南北线),从长治地区到河北和山东是一条传播线路(东西线)。峰峰一带的响堂山石窟,还有远至山东的摩崖刻经,都属于后面这条线。
隋朝“定慧双修”新型格局,唐代佛寺葱茏蔚为壮观,皆一脉根系于北魏佛业之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而四川成都万佛寺出土的南朝梁代佛像,既有中国样式,又有印度笈多风格,后者便是由北魏平城传输而来。
《旧唐书》载,天授二年(691年)四月,武则天颁布法令,规定佛教优于道教之上:“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龙门奉先寺卢舍那佛像,作为菩萨,女性容态鲜明,且“方额广颐”,象征武则天,有碑证言:“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
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需钱数百万,诏令天下僧尼施钱以助,宰相狄仁杰一旁力谏:“佛教本以慈悲为主,明主理应宽徭免赋,方可致万事太平。”武则天开明纳谏,乃止。
劝谏与纳谏,乃中国古代君臣之间一种独特的沟通方式,是中国封建王朝一条“民主”对话渠道。《邹忌讽齐王纳谏》《谏逐客令》《谏太宗十思疏》……谏,几乎就是古代一种特殊文体。能否自律于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近君子、远小人,是对封建帝王的一个深刻考量,也是明君与昏君昭然一道分界线。纳谏,需有明辨是非之能力,需有宰相肚里能撑船之雅量。武则天读到骆宾王讨伐她的檄文,显然没有勃然大怒,却是一副欣欣然激赏的样子,“入门见妒,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竟令武则天面有得意之色。及至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女皇禁不住失声惊呼:此文何人所写?安得失却此人!
北京电视台《这里是北京》栏目曾摇人心旌地介绍:北京海淀区聂各庄乡车耳营村,存有一件国保文物“北魏太和造像”,其来历神秘,现身离奇;藏史纪年,华古丽今,当属绝代之珍,旷世之宝。
石破天惊——三天之后,公安机关接到报警:佛像被盗。
时隔六度春秋,《北京青年报》显著位置新闻天下:魏太和造像失窃案最后一名逃犯被抓获归案……
佛像高近两米,百十公斤,罪犯盗时碎其六瓣方才得逞。
太和造像底部刻有字样:太和十三年三月十五日阎惠端为皇帝太皇太后造像。
这皇帝即为当时执政的北魏拓跋宏孝文帝,太皇太后便是拓跋宏的祖母又是乳母的冯太后。
冯太后虽为汉家之女,却是一位北魏传奇皇后。其为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生于长安,有神光之异”,祖父冯弘(字文通)是北燕(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国君。北魏吞并北燕,不满十岁的冯太后作为降臣之女被掳至平城皇宫。冯太后天资聪慧、机敏伶俐,熟谙宫廷机关内幕,不久被选为文成帝拓跋濬的贵人;14岁时因铸造金人精致祥瑞,在众贵人中脱颖而出,竞选为文成帝皇后。文成帝之子献文帝拓跋弘被立为太子,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宫禁,其生母李贵人被赐死,冯太后遂做了献文帝的乳母。
文成帝英年早逝,24岁的冯太后辅佐12岁的献文帝打理朝政。数年后,冯太后逼迫献文帝让位于献文帝之子、年仅5岁的孝文帝拓跋宏(有说系冯太后私生子),自己垂帘听政,遂以北魏女皇威仪,叱咤风云。“四季之美尽在晚秋”,“独留青冢向黄昏”,公元490年9月,冯太后驾崩,葬于平城方山永固陵,孝文帝尊谥其为“文明”冯太后。
镇压丞相乙浑叛乱,主政云冈中期工程,扩建平城皇都,描画太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