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遣散常胜军(3)

李鸿章:潜龙在渊 作者:叶曙明


他又引用同乡丁氏的话,把淮军收复的江苏城镇与左宗棠收复的浙江城镇作了一番比较。他说:“今春三月,在浙省绍兴,居民皆已复业,萧山诸境民船夜行,橹声相应也。杭省百废俱起,复城未两月,已议及海塘,各郡之漕皆减定,颂声大作。以此观之,左公吏治实胜李数十倍。”

在他的雷霆之怒面前,所有人都毕恭毕敬地垂下了头,大气也不敢出。这一刻,大家都有一种强烈的感触——李鸿章已今非昔比,当年那个“奇才欲试万言诗”的激情少年已随风而去,现在站立在众人面前的,是凛若天神、威风八面的“宫保大人”。

常胜军在常州之战中损失惨重,中外籍官兵共阵亡五十人,伤员多达两百七十九人。戈登已无意重整旗鼓,英国政府命令他和所有被派到中国军队服役的英国军官,至迟必须在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1864年6月1日)全部各回原队。

李鸿章认为这是最后解决常胜军问题的时候了。其实,自从白齐文事件之后,他便发现英国不断加强对常胜军的干预,甚至已威胁到中国的指挥权了。这支由华尔一手创建的军队,此时已发展至六千多人,但依然“妾身未明”,说不清它究竟是一支中国军队,还是外国军队。李鸿章坚持说它是中国军队,归江苏巡抚节制,但这支军队却经常独往独来,不受约束;英国政府和领事团也经常给它直接发指示;加上它本身的雇佣军性质,这一切使得它的身份变得微妙复杂,它既像一个无主孤魂,又好像有很多个主。

李鸿章对此深感忧虑,因此,当戈登要离开时,他也不打算派中国军官去接替戈登的位置,而是宁愿壮士断腕,果断地解散常胜军。

可以对常胜军作一个盖棺论定的小结了。创立三年以来,它在上海附近地区打了大大小小一百多场仗,攻陷了五十多个县城;其间有四十八名外国军官阵亡,七十三名外国军人受伤;它为中国引进了很多现代的武器装备、作战技术和治军方法,带着李鸿章走过最初的现代化启蒙阶段。现在是它寿终正寝的时候了。一方面,在这场朝廷与太平天囯的战争中,华尔时代的常胜军贡献良多,但到戈登时代,除了炸炮还一样凶猛外,士兵的作用已微乎其微,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了。另一方面,常胜军的存在,却为外国直接干预中国事务,提供了一个理由、一个切入点。事实上,这种干预正在逐年加深与扩大,就像一群白蚁不动声色地侵蚀着一幢大厦,这引起了李鸿章的警觉。

四月初七,李鸿章上奏朝廷,称在常州克复后,戈登提出想辞职归国。他说:“(戈登)因常胜军洋枪队近来老勇大半逃亡,逐渐新募,打仗不甚得力,欲将枪队调回昆山,妥为遣散,以节糜费。暂留炮队六百人,并外国大小炸炮送交臣处,派员接管。其所用外国弁目,陆续资遣,志趣甚属公正。” 常胜军拥有汽船六艘、大炮五十多门,包括发射三十二磅炮弹的攻城加农炮四门、发射二十四磅炮弹的榴弹炮三门,此外还有大批恩菲尔德来复枪和托尔毛瑟枪。这是李鸿章最看重的“遗产”。

对去年朝廷赏给他的一万两银子,戈登仍坚决不收,他认为金钱不重要,只求给予他体面的荣誉。因此,李鸿章建议把这一万两赏银作为遣散费,匀分给常胜军士兵,另由朝廷授予戈登表功旗帜和仿照欧洲式样制作的金宝星。

两宫太后对戈登主动提出遣散常胜军,固然喜出望外,但也困惑不解,担心他另有所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