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和“文化观念”(2)

中西文化观念比较 作者:魏光奇


把“文化”看作是一个和“自然”相对的概念,根据是什么呢?有两方面的根据。第一是语源学上的根据,也就是从语言文字起源的角度来看它的根据。我们可以从汉语和西文两个方面来讲这个事情。先看汉语。大家公认,中国古代各种文献当中最早使用“文化”这个词,是汉代的一个学者,叫刘向,他也是个官员。刘向有个集子叫《说苑》,其中有一篇叫《指武》。在这篇文章当中,他讲到了“文化”。他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是用武力的时候,是因为“不服”,就是我用“文德”来治理你,你不服,然后我才使用武力。他说,“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经“文化”之后他不改,然后才动武、诛伐。这里他说的“文化”是什么意思呢?和我们现在讲的文化好像不太一样。我们现在讲的文化是个名词,我们指有些东西是文化,比如说教育是文化,艺术是文化,我们国家有文化部,文化部管着很多的事情,包括医疗、卫生、体育,我们都叫它文化。而刘向在这里说的“文化”,是“以文教化”,是个动词,意思是通过“文德”的手段来实行教化。可见,这里边隐含着一种与“自然”相对的含义,就是要改变,要加工,不能听其自然。“文”这个字在古代汉语中,原义是纹理错画,就是在一个事物上刻划花纹,刻划纹理。我们到现在,有时候也还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个词,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一种社会现象——纹身,就是在身上画花纹,画图案。人的身体是个朴质的东西,自然生成的东西,在上面画一些东西,对它进行加工,叫作“文”。可见,“文”这个字,在古代汉语当中,从一开始就有人为修饰、人为加工这样一个意思。后来从这个意思上引申出来的所有的和“文”字有关的词汇,我们去体会,都有这层含义,就是加工,对自然的东西进行加工,比如说文字、文章、文采、文华等等,都有人为加工的含义。那么这个“文”字,在中国的语言系统中,和它对应的字是什么呢?就是“质”,文是加工,质是原始,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原始的东西,我们叫朴质。比如大家都知道一个成语,叫“文质彬彬”,它讲到“文”和“质”,“彬彬”就是“配合得很好”的意思。“文质彬彬”这个成语出自《论语》,是孔子说的话。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你朴质的这一面胜过修饰的这一面,那么这就是“野人”,在当时就是指下层人民。反之,一个人如果他过于注重修饰,掩盖了他朴质的这一面,孔子说,那他就是史官。史官在古代是个很郑重的职位,他的服装、言谈、举止,都是很郑重的。孔子认为这两者都不理想。理想的人是什么样呢?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和“质”配合得很好,这才是君子。通过这个话,我们可以体会,“文”这个词是与“质”相对的一个概念,是与朴质相对的一个概念。我们再看西学,看西文。在西文当中,“文化”这个词,也是与自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英文中“文化”这个词为culture;英文还有一个词,nature,就是“自然”。它们的词尾都一样。西文中这个culture,是从拉丁文来的。拉丁文有一个词,叫cultus,它的原意是什么呢?是耕种。土地是自然的东西,我们如果采集野果子,那就不是加工;但耕种是加工,是对土地的一种人为加工。可见“文化”这个词,在西文中原本也是加工的意思,对于一个自然的东西进行加工。culture这个词后来被引申,引申成什么呢?包括栽培、养殖、教养、修养等等,引申到了经济领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