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2)

胡乔木传 作者:胡乔木传记编写组


胡乔木在同学中最有影响的文章,是1934年秋为哀悼同级化学系同学陈先花因急病亡故而写的两篇文章:一篇是用纯粹的白话写的悼文,发表在《浙大校刊》上;一篇是用地道的文言写的祭文,也在《浙大校刊》上发表,并在陈先花追悼会上代表文理学院二五级级会诵读。这两篇文章充溢着胡乔木对同学的关心。他那丰富的感情,深刻的思想和博古通今、纯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令级友们无比钦佩。

胡乔木能诗善文,才华横溢,但又俭朴稳重。他一向剃一个平顶头,穿一件蓝布长衫,全无一般江浙才子那种自鸣得意的神态。高年级的女生给他起了个外号:“蓝蓝的和尚头”,遭到二五级女生抵制,没有叫开。平心而论,这外号倒也道出了胡乔木大学时代卓尔不凡的风貌。

胡乔木在《浙大校刊》上发表的革命倾向最鲜明的作品,是玛志尼为纪念班迪拉兄弟殉难而作的讲演的译文:《勖少年意大利人》。玛志尼(1805—1872)是意大利民族运动三杰之首,1831年流亡法国马赛后发起少年爱国运动,创立革命组织“少年意大利”,旨在把意大利各小邦从外国统治下解放出来,成为自由独立的共和国。1833年,他主编《少年意大利》杂志,并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被缺席判处死刑。1840年,玛志尼重建“少年意大利”运动。此后,海军军官班迪拉兄弟成为他的信徒,拥护意大利独立运动。1844年因起义计划暴露而失败,兄弟二人同时牺牲。1900年,梁启超作《少年中国说》是受了玛志尼发动“少年意大利”运动的启发。1919年7月,李大钊、王光祈等在北平正式成立“少年中国”学会,出版《少年中国》杂志,发动“少年中国”运动,也与受玛志尼发动的“少年意大利”运动影响有关。胡乔木在民族危亡之际,翻译介绍玛志尼的这篇讲演,用意十分明显,是宣传反抗侵略,鼓舞爱国热情。他在译文前面写了一段小引,谓:“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是欧洲近世史上最有意义的教训。对于今日的中国人,它们的意义尤为重大可贵。玛志尼是著名的意大利民族运动三杰之一。这篇演说,是1848年7月25日,他在米兰的班迪拉兄弟殉难纪念会上的讲辞,真可说得是一字一泪。现在从英文转译出来,作为民国二十四年的元旦礼物,希望大家都能够欣然接受!”

胡乔木从上海到杭州时,浙江大学没有共产党的组织,也没有左翼成员,上海的王翰他们没办法让胡乔木带什么组织关系。胡乔木只好单身一人开展革命活动。到浙大以后,他就感受到学校的求是精神和学生中要求革命和进步的氛围。通过观察和交谈,他发现了一些同情革命、倾向进步的同学,就同他们经常谈心,交流思想。

转入浙大不多久,胡乔木同孙修爵等一两个朋友一起办了一个墙报。色彩比较温和,没有什么激进的言辞,只是在上面贴了一张苏联青年农民扛着锄头的照片,题名“青春和热情”,露出一点倾向。这张照片是从上海出版的英文版《中国论坛》上剪下来的。墙报的名字叫做“沙泉”,也颇有寓意和亮色。

校长郭任远的嗅觉很灵,看到墙报上的照片,亲自动手,把它取下来。当天晚上,他就把胡乔木找去问话:“你这张照片是哪里来的?”胡乔木说:“上海一个朋友知道我喜欢画片寄给我的。”郭任远板起面孔说道:“你知不知道,《中国论坛》是非法刊物,已经被捣毁了!”紧接着,在星期一的纪念周会上,郭任远讲话,公开批评《沙泉》,并宣布禁令:今后学生一律不准出墙报!就这样,胡乔木办的墙报被禁。

胡乔木很关心同学的课外活动和课外阅读。在胡乔木看来,青年学生当时最迫切需要的是读进步的、革命的书籍。于是,胡乔木就致力于组织读书会。这是当年地下党团结进步青年、组织革命活动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参加读书会的,有浙大的李震同、徐彭龄、陈怀白和之江大学的华寿俊等五六个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