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2)

胡乔木传 作者:胡乔木传记编写组


随着从大后方涌向延安的青年学生不断增加,青训班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到第五期时,学员达到1350人。为提高训练质量,学习时间也延长到一个月。

这一阶段青训班学员的来源,青年学生占绝大多数,在总数的80%以上;其次是职工,约占8%;再次是军警,占3%;农民只占2.5%。青训班条件很艰苦,没有教室,基本上是在小树林里上课。

青训班课程内容少而精。主要是政治基础知识,包括:马列主义基础知识、中国革命史、中国青年运动史、抗日统一战线、三民主义、社会科学常识等,还讲一些军事知识,进行一些军事训练。胡乔木担任青训班副主任,不仅负责教学管理等繁杂的教务工作,还亲自授课。他讲的课程是“中国革命史”和“马列主义基础知识”。刚从大后方来的李昌,分配到这里当教员,他讲授的是“中国青年运动史”。课程虽属讲座性质,但由于教员水平高,教学内容切合现实需要,几期办下来,青训班就闻名遐迩了。

青训班学员结业后,不到20%的学员到军队或民众团体工作,80%以上到抗大或陕公继续学习。在云阳镇这一段,青训班主要起到了抗大和陕公“预备学校”的作用。

1937年12月,毛泽东得知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开办和取得的成绩后,打电报通知冯文彬回延安汇报。毛泽东肯定了青训班的形式与做法,并从适应全面抗战爆发形势的需要出发,提议扩大规模,并指示要敞开大门,来者不拒,大量吸收青年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同时,让中央有关方面在干部力量和经济方面给予支持。这样,从第三期起,中央组织部先后从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和红军长征干部中选调了一批骨干力量,加强青训班

工作。

1937年12月底,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从第四期起陆续迁往云阳镇东北四公里处的安吴堡。胡乔木也随学员和班部机关一同转到安吴堡,开始了他在安吴青训班的时期。

安吴堡属三原县,坐落在泾阳城北十余公里的嵯峨山下,地处泾阳、淳化、三原三县交界。这个古老村落始建于唐代。一位在泾阳县为官的江苏籍吴姓人氏最先在这里安家,期望后辈永远安康,将村子取名“安吴”。青训班迁来时,安吴堡已经是有二百多户人家的大村庄了。青训班主要利用建于二百多年前的吴氏庄园。前院做了青训班的班部机关,中院是会议室,后院住二连。院子东北角的角楼,是班主任冯文彬和教务处的住地。后花园深处,有一座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的二层楼房,名为望月楼,砖砌月亮形拱门门楣上有一砖雕匾额,上书“芭蕉夜雨”四字,做了胡乔木和秘书处的住地。庄园内有一宽敞的大厅,名为迎祥宫,青训班开晚会演节目就在这里。庄园前面有一片广场,成为青训班的操场。广场西北角一棵老槐树上,悬挂着一口铜钟。每天黎明,洪亮的钟声,在胡乔木亲自撞击下响彻古堡的上空。学员们在古槐树下的广场上开始朝气勃勃的操练。

1938年2月27日,冯文彬和胡乔木以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正副主任的名义在武汉的《新华日报》刊登《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招收第五期学生》的告示,其中明确说明办班的宗旨:“在于最短期间授与青年各种最低限度之战时军事政治教育,使能在中央政府与蒋委员长领导之下,依据革命的三民主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精神,自动开展抗敌救亡工作。”

青训班办了四期,这时又在武汉报上公开刊登了招生告示,在社会上的影响逐渐大起来。

1938年4月,知名人士、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校长李公朴亲自到青训班参观,受到全体学员和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事后,李公朴先生写了《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怎样办战时青年训练班》一文,介绍青训班的情况和经验,扩大了青训班在社会上的影响。

5月,朱德总司令为安吴青训班题词:学好本领上前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