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日韩三国佛教会议在北京举办,我和一位朋友去拜访明海法师。交谈期间,两位僧人敲门而入。一人手中捧着一个册页,一人手里拿着笔墨。他们来请明海法师题字。
这两位僧人一见我与朋友是俗家打扮,便主动向我们介绍起明海法师来,“明海法师是我们佛教界学历最高的僧人之一,他毕业于北京大学。”
明海法师微微一笑,他说:“和佛法相比,那些好比幼稚园里的事。”
他的轻描淡写,让我与朋友都怔住了。一瞬间,我知道了什么是有容乃大,什么是虚怀若谷。
明海法师去五台山闭关前,给我发来一条短信:“给你写了幅字:望水。”这与我请他赐题的“慈悲喜舍”,有很大的出入。
佛门讲“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慈悲喜舍,是《阿含经》到大乘诸经中反复倡导的精神。
慈(梵:maiteya),音译为“弥勒”,著名的弥勒菩萨即以之为名。慈由“友”(mitra)演变而来,意为以亲情待人,慈悯众生,给予众生快乐、幸福。
悲(梵、巴利:karuna),原意为痛苦,引申为能感同身受地体察他人的痛苦(属于心理学中所谓的“移情”),深切同情、怜悯,愿为其拔除痛苦。
——佛典解释说:“慈名与乐,悲名拔苦。”
喜(梵:muditd)或作“随喜”,谓对众生持欢喜友爱的态度,尤其是对众生的幸福快乐心生喜悦,即生起“我为你高兴”之喜悦。
舍(梵:upekga;巴利:upekkha),意为舍弃、施舍,指能舍弃怨亲等分别和自己的财物身命,也指舍弃烦恼及过分的慈悲喜乐等,保持平静空寂的心境。
慈、悲、喜、舍的无限扩大、无限深化,称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名“四无量心”,或称“四梵住”(四种清净无染的心)。
那“望水”是什么喻义?望水问渡,还是望水(洋)兴叹?
正疑惑间,答案来了。
明海法师好像有“他心通”,又发来一条短信。
“《登江亭晚望》,唐贾岛诗:浩渺浸云根,烟岚没远村。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望水知柔性,看山欲倦魂。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原来,是“望水知柔性”。
这句话,对我刚强难调的心性,如一剂良药。
望水知柔性,诸佛菩萨的心,都是如水般柔软的。而这如水般柔软的心,其实不离“慈悲喜舍”啊。
宋代时,日本道元禅师来中国学禅。回到日本后,有人问他修到了什么。道元禅师说:“别无所获,只修得一颗柔软心。”柔软心,即忍辱之心,禅者非柔软心不修。在人的心中,总有一种坚硬的东西,如自高自大、侮慢他人。从禅的角度讲,如果没有一颗柔软的心,就无法踏上解脱的大道。
这幅书作,我还没见到,所以无法叙述它。虽然它还远在赵州祖庭的丈室书案上,却已经对我开示佛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