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不仁,休怪我不义 3

红楼是本政治书 作者:洪兵


尽管我们听不下去,但薛宝钗的一番话正中王夫人下怀。这还不算完,由于金钏死得突然,王夫人本意想拿两套妹妹们的新衣裳给她装殓,但王熙凤回说,最近其他的妹妹没有做新衣裳,只有黛玉过生日时有两套。王夫人觉得,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拿她的新衣裳为死人装殓,黛玉肯定会忌讳。薛宝钗又抓住一次机会,说道:“我前儿倒做了两套,拿来给他,岂不省事?”王夫人怕她忌讳,宝钗又说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于是起身去取来衣服。回来时,见宝玉在王夫人旁边“坐着垂泪”,王夫人正在数落他,见宝钗来了,“却掩了口不说了”,宝钗见此情形,证实了自己之前的推测——金钏之死必有隐情。宝钗关心的不是隐情到底是什么,而是感到心满意足,因为之前的一番话,是建立在金钏之死有隐情的基础之上的,此时隐情坐实,自己的话必然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自己在王夫人心中也增添了感情的砝码。

薛宝钗先是一番开脱之辞,后是主动送出自己的新衣,这些都让王夫人发自内心地感动,她对“金玉良姻”的希望之火,又重新燃起。这星星之火,将会随着袭人的一番肺腑之言,熊熊燃烧,“木石前盟”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将逐渐黯然失色。

王夫人心中的希望刚刚恢复,袭人就适时地杀了出来,这就是第三十四回的袭人告密。一直以来,袭人向王夫人告密,被普遍地认为是袭人的一大污点。实际上,袭人这样做是有原因的,而始作俑者可以说就是贾宝玉自己。

第三回说到袭人“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今与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她怎么会突然倒戈,向王夫人告密呢?直接的导火索发生在第三十二回。在说明这一事件之前,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袭人内心的动机。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动机与环境的综合表现,而动机取决于这个人所处的角色。我们知道,封建时代主、仆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就算是仆人也分三六九等。贾府的仆人分为两大类:家养、非家养。所谓家养,即“家生子”,就是其父母甚至祖父母也是贾府的仆人,比如林红玉、鸳鸯、赖大、李贵等等,用满清的说法,就是“世代包衣”;非家养则是从外面买来的。同样是仆人,家养的地位要高于非家养的。那么,在贾府地位颇高的袭人属于哪一类呢?答案在第十九回,袭人对宝玉说起母亲、兄弟要赎自己出去,宝玉问缘由,袭人便说:“我又比不得是你这里的家生子儿,一家子都在别处,独我一个人在这里,怎么是个了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