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已列为“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丛书”之一,即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印行。这里所收的是“博士学位论文摘要”,曾在《文学评论》一九八五年第三、四期连载过,收入本书时作者又做了一些修改。“摘要”从本体意义、意识本质、创作方法、艺术特征几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鲁迅这两本小说集的突出特点和成就,提出了从反封建思想革命的角度探讨鲁迅小说的新的研究体系,文章观点新颖,论断精辟,气势恢宏,使人耳目一新。《文学评论》在《编后记》中说:“新时期以来的鲁迅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研究课题、研究角度和方法,都有新的开拓和深入。然而人们希望有更大的突破。王富仁在这两年里完成了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在鲁迅小说研究方面,采取了与过去不同的研究系统,表现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很值得重视。”这是言简意赅的中肯评价。
王富仁和罗钢合写的两篇文章也不乏新意。作者以确凿丰富的材料、科学比较的方法,分析了郭沫若早期、创造社前期的美学观与西方浪漫主义美学的关系,溯本求源,论述深透,比以往同类论题的研究进了一步。对此,学术界也有评议。《文学评论》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在简短的《编后记》中说:“《前期创造社与西方浪漫主义美学》是就创造社的一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文章比较充实,有自己的见解。”《郭沫若早期的美学观和西方浪漫主义美学》刊于《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四年第三期。王保生、孟繁林同志在《一九八四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中扼要介绍了该文的论点,并评价说:“文章引证的材料翔实,论述具体而全面,是近几年来研究外来思潮影响的较为出色的文章。”
话剧《雷雨》的研究也属于高水平的领域。王富仁对这一剧作的研究论文《〈雷雨〉的典型意义和人物塑造》,又取得了值得注意的进展。作者从《雷雨》的整体结构方式入手,准确地把握住了剧作反封建伦理道德这一中心冲突,对剧中八个人物,如庖丁解牛一般,做了切中腠理的分析,几乎对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提出了富有新意的解释。文章最后总结道:“《雷雨》的杰出典型意义在于,它是稍后于《呐喊》、《彷徨》的一个历史时期中国城市中进行的反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思想斗争的一面镜子。"正是在这里,作者比前人更准确更深刻地揭示了剧作的精神实质。
《在广泛的世界性联系中开辟民族文学发展的新道路》一文,从中外文学的比较中,鸟瞰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分析了它的成败得失,高屋建瓴,见识非凡,既有历史感又富现实性,是一篇引人瞩目的论文,《新华文摘》一九八五年第六期予以转载。赵园同志在《1985:徘徊·开拓·突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中做了富有见地的历史评价。王富仁在《开创新局面所需要的“新”》一文中提出了“新的眼光”、“新的角度”、“新的标准”、“新的态度”的“四新”主张。这是他的希望、设想,也包含着他自己的一些实践体会。细心的读者当会从这本论文集里多少看到这样一些特色。关于这些,我不想再多啰嗦。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的创新,用的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美学观。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和方法论并没有过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理解它、运用它和发展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