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赤贫的精神(12)

赤贫的精神 作者:孔见


真与言

庄周说: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你不是一个本真的人,如何领悟存在的真谛,说出本真的话语呢?是推论、猜测,还是传说?这话把多少人问住了。我想也把胡塞尔、海德格尔问住了。

“面向事物本身!”

胡塞尔的号召在西方是一个大觉悟,但在东方,这一直是种实践。回到一无所有,回到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取无舍、无迎无拒、无知无欲的虚灵状态,倾听存在的真音,接受“剩余物”,以一种虚豁涵容的心态对待一切,这就是空中起妙有的法门。与此相应的文学则要从想当然的赋予回到宁静致远的感而遂通,由横加判断回到隐喻暗示和白描,回到彻底招供与和盘托出。然而,如何才能回到心意识的零点状态,来面对与接受事物本身?并不是简单加个括号就可以实现的。把人内心积淀的观念与情欲闲置起来,把先入为主的知见与倾向清除干净,是一个性命净化的过程,当然不能回避心理主义,甚至生理主义也不能绕过。回到事物本身,首先要回到人本身,回到意识本身,不仅要理到、意到,更要心到。胡塞尔没有这个心地法门,也没有这种性命的亲证。加括号?太轻巧了点;排除心理主义?太急躁了些。排除了心理主义,恐怕难免又要滑入逻辑主义,可胡塞尔两者都要排除,怎么可能?人如何才能回到纯粹意识?又怎么断定自己已经回到了纯粹意识?纯粹意识怎么还有意向所缘?你怎么能断定意识总是指向某物的意识,而不是无所指向的意识,有没有指向一切事物或是为一切事物所指向的意识?

最能蒙蔽心灵者,是意向的执取。意向并不是纯粹的有,也不是最初的给予。人为什么持这种意向而不是别的?这个问题仍然需要追究。意向背后尚有缘起,尚有有待探测和剽剥的内里。如果未能勘破并把它清空,意识中的显现便又可能是自我意向的给予,愿望达成的梦境,所得到的“剩余物”也就可能是还原不够彻底的残渣。以一颗尚未清空的心去面对事物本身,就像用一只没洗干净的杯子来盛水,喝出来的味道已不是水的味道了。因此,对于意识还原之后显现的现象及玄妙境界,同样是不可执取和当真的,不然就会落入旁门左道。释迦牟尼对于真空中的妙有存而不论,不作肯定的描述,就是担心它又被人们所执着,成为一种新的遮蔽,成为又一个牛角尖,只好留给每一个人亲临验证。海德格尔后期强调人对存在的倾听,但他听到的仍是自己的联想,在他的频道里,杂音仍然在喧嚣。他对凡·高、里尔克等人作品的阐释,更是自己个人的自由联想与附会,所谓天地人神四方游戏,不过是自己想象力给予的东西!无论是胡塞尔,还是海德格尔,都回不到“萧然无寄,能缘智寂”,“妄尽心澄,万象齐现”的时刻。他们还不够贫穷,他们还有立锥之地,无法进入存在的深渊,以及深渊里的澄明。任何意向,包括希求、欲望、贪恋、选择、趋执、固执,都使人偏离生命的原点,落入对象性的营构。只有无所顾盼、无所意向,人才能重返生命的本源,回到自己的存在本身,从而回到世界本身。至于萨特,他和尼采一样,将某种的意志强加于世界和自身的存在,先入为主地赋予世界与人以本质的意义。他们最终所变现出来的,都是自己原先给予、支付出去的意思,除此之外,世界与人生一派荒谬,令人恶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