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王敦庆先生
谈漫画会成立背景·谈全漫协成立大会当天细节
王敦庆先生是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漫画发展潮流中的人物之一。他是以理论家的身份出现,被同行称为“智囊”。他也是我必须讨教的“知情人”。王先生不像其他画家,日本侵略上海前撤到内地从事抗日活动,而是留在苏州从事教学工作。正因为他滞留敌占区,抗战胜利后,当他当年的“战友”纷纷回到上海后,人们已将他“忘了”。加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天天斗,月月斗”的环境,有谁还去想到他当年曾为漫画事业付出过辛勤劳动?1980年,我在上海美协提到要访问王先生,不想美协一位负责人又是漫画组组长惊讶地问:“王敦庆还活着?”老人当然心理不大平衡,可也只能憋在肚子里。
1980年3月,我分四次访问了王先生。时间分别是3月15日,16日上午,3月22日下午和3月27日上午。到底是理论家,或者说是思考多年,已胸有成竹,憋在心底的话,早欲一吐为快,这次总算找到了机会。他用纸卡,提纲式地列出想要对我说的内容。
他说他18岁开始画漫画,在学校时墙报每期都有他一幅。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属于鸳鸯蝴蝶派的作家毕倚虹得到张学良二三千元的资助,创办了《上海画报》。毕约王先生翻译文章并画画。丁悚也同时在画报工作,并结识了正为《晶报》画漫画的黄文农。黄的夫人是王先生夫人的同事,这样,与黄文农的交往便多起来。王先生大学毕业后,曾在教会学校清心中学教书,丁聪、吴耘都先后是他的学生。
王先生说,他当时致力于外国漫画的介绍,如英国一本古老的杂志《研究与作品》对他帮助很大。还有一本英国的《怎样画漫画》。日本冈本一平的著作也给他以很大影响。
“笨拙”这个词是他翻译出来的,“punch”原意是“推击”,如今,大家都“笨拙”叫惯了。上海漫画会时期,王先生成为画会的“智囊”,因他见多识广,负责向画会成员介绍外国优秀漫画。我们翻开三十年代的漫画刊物,不时可见王敦庆(王一榴)介绍外国漫画的长文,这种启蒙工作,王先生是功不能没的。关于上海漫画会,王先生一再强调:“漫画会的组成不是几个人凭空想出来的。它是时代促成的。其第一个影响是北伐战争,第二个影响是‘五卅’惨案,连年的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促成一群爱国美术青年,有志于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做点事情。当时大家都很苦闷,有几人正受失业的困扰,集拢一起,势所必然。”怎么想到“漫画”两个字?王先生说:“我们先把浪漫派的漫字提出,是针对正规派的。堂吉诃德是浪漫的。同时,受到日本漫画评论家冈本一平的影响,索性用日本的称法。‘漫画’在日本是随意画的意思。英国人叫丑像,美国人叫卡通、滑稽画。我们觉得丑像、卡通都不合适。用旧的滑稽画等称法也不好。还是用漫画好。”是他叫张正宇画的会徽,以铜板上的龙作参考。他们称之为“漫龙”。
据王先生回忆,“漫画会集会至少20次。多在丁悚家。活动内容是讨论绘画知识。构图、解剖、色彩都涉及。最重要的是讨论漫画的功能。认为漫画要有目的,起到社会作用。还讨论画稿,数张光宇带的最多,记得黄文农带了一幅《孙悟空》。也观摩外国漫画,例如有幅荷兰画家的《孤哀子》,画了一口棺材,上有一副手套、一把剑。前面坐一只狗在哭,题目起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