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2)

苏东坡传 作者:林语堂


他开玩笑不分敌友。在一次盛大的朝廷盛典上,他当着所有大臣的面嘲弄某位道学家,刺痛了对方,也因此尝到苦果。然而,别人不能理解的是,他会因为一件事情生气,却绝不会憎恨别人。他恨罪恶之事,对作恶之人却不记在心上,只是不喜欢而已。怨恨是无能的表现,他从未才不如人,因此他从来不知何谓怨恨。大体说来,我们得到一个印象,他一生优游吟咏,怡然自得,悲伤和不幸降临时,他也能一笑置之。在下一支拙笔想要描写的就是这种风骨。他能成为众多中国读书人所钟爱的诗人,原因也在于此。

这本书是关于一个诗人、画家、百姓之友的故事。他感触深刻,思想清晰,文采华美,行动果敢,从来不因自己的利益或变动的时势而见风转舵。他不懂得顾及自己的利益,对同胞的福祉却异常关注。他仁慈慷慨,虽攒不下一文钱,却自觉富比帝王。他固执,多言而妙语如珠,口无遮拦,是光明磊落之人;他多才多艺,好奇,有深度,玩世不恭,举止浪漫,文字却优美典雅。他为人父兄、丈夫俨然是一钝儒,骨子里却是道家风范,讨厌一切欺瞒和伪善。他的文采为其他文人学者所望尘莫及,因此他根本用不着嫉妒别人;他的伟大,已达到温柔敦厚的地步。他单纯真挚,向来不会装腔作势;公事缠身时,他会自比为套上缰索的野鹿。他活在乱世,自然就成为政治风暴中的风向标,对颟顸自私的官僚来说,他是敌人,在反压迫的人民心目中,他则是斗士。虽然历任皇帝私底下崇拜他,连皇后也成了他的朋友,但他却落得被贬谪和逮捕的下场,一直活在屈辱中。

苏东坡的最佳名言,是他对弟弟子由所说的话,也是他自己最好的写照:

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东坡一生行事都关乎心灵。难怪他快活无比,无忧无惧,一生如一阵清风拂过。

在玄学方面他是佛教徒,知道生命是某物暂时的形态,是短暂躯壳里的永恒灵魂,但是他不能接受生命是负累和苦难的理论,他认为并不全然如此。至少,他自己时时刻刻都过得很快活。他有印度佛教的思想,性情却是地地道道中国的。由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和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思想观念中冶炼出一种新的混合人生观。人的一生充其量只有“百年”,但也够长了,纵使他寻找长生不老仙丹失败,只要还活着,生命中的每一刻依然美好。他的肉身难免要死,但是他的灵魂在来世则可能化成天上的星辰或地面的河川,照耀、滋润、供养所有的生命。在这一世,他只是永恒无常中出现的一粒微尘,至于是哪一粒则无关紧要。生命毕竟是永恒的、美好的,他活得很开心。这就是这位乐天才子的部分奥秘。

我不想给本书正文附加太多注,不过我的描述必有出处可循,而且尽可能引用原文,只是不明显罢了。因为所有资料都是中文,脚注对大多数美国读者并不实用。在附录二中的参考书目中可以找到对资料来源的概括说明。为了避免读者被中国名字搞昏头,不太重要的人物,我已省略其名,有时只提姓氏。在古代,中国文人常有四五个名号,所以提及一个人,也有必要首尾一贯,只用一个名字。音译中国人名,我舍恶劣的“hs”,改用“sh”,这样才合乎常理。有些诗词我将之译成英文诗,有些则因用典之故,译起来十分古怪,诗意尽失,不加长注又怕意义含糊,索性改写成英文散文 。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