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著《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即将付梓,有必要向读者介绍一下它的来历。
大约十年前,我的朋友丁东、谢泳和复旦大学的夏中义、南开大学的李新语在编辑《大学人文读本》之余,又参与创办了《大学人文》杂志。该杂志面世后,因为保持了《大学人文读本》以思想文化见长的编辑特色,并能对现实和历史问题发表独立评论,所以在大学校园乃至整个社会颇受关注。
不久,谢泳约我为《大学人文》写一篇关于“胡适是怎样当大学校长”的文章。文章发表后,可能是反响还行吧,他让我再写几篇,于是我又写了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几位。当时恰逢资深出版人刘硕良退休来到北京,创办一个文化公司,并出版了好友赵诚写的《长河孤旅》等好书。那年夏天,我从太原来北京看望儿子,丁东告诉我刘先生想约我吃个便饭。见面以后,刘约我在前面几篇文章的基础上再写几位,于是我又写了罗家伦、任鸿隽和胡先骕,再加上过去写的竺可桢,遂以《八位大学校长》为名,交差了事。说实话,我写八位大学校长虽然比较仓促,但因为他们鲜为人知,更因为他们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了某种参照,所以该书问世以后反响比较强烈。一位研究民国史的专家认为:“现代中国的大学体制建立之初的几十年间确实获得过比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抗战八年烽火硝烟的熏染下,中国的大学教育并没有就此垮台,相反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民族复兴保留了难得的读书种子。这其中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毫无疑问的是,那时的中国还有一批有见解、有能力的大学校长。而手头这本《八位大学校长》就比较好地讲述了这些大学校长的经验、见解与能力,很值得我们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