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学识字教本》及其坎坷命运(2)

陈独秀全传 作者:唐宝林


从学术和他的历史上来说,陈独秀撰写此稿的原意是想汇毕生研究音韵学和文字学的成果,致力于寻找汉字的规律,以解决汉字难认、难记、难写的问题。此乃是他大革命失败后竭力鼓吹汉字拼音化运动无人响应后的另觅蹊径之为。因为,陈独秀认为,汉字的确存在“三难”问题,但是只要找到汉字的规律,也就不那么难了,因此他一生在进行政治活动之余,总是孜孜以求。从《字义类例》《实庵字说》,最后到《小学识字教本》,终于找到了汉字的整个发展规律,形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体系。

从目录上看,《教本》分上篇和下篇。上篇是“字根及半字根”,共分10章:(1)象数七字;(2)象天十五字;(3)象地三十二字;(4)象草木五十七字;(5)象鸟兽鱼虫八十二字;(6)象人身体六十三字;(7)象人动作六十七字;(8)象宫室城郭四十字;(9)象服饰二十五字;(10)象器用一百五十七字,共五百四十五字。

下篇是“字根孳乳之字”,分两大章:(1)字根并合者,(甲)复体字六十三字;(乙)合体字二百四十三字;(丙)象声字一百五十八字。(2)字根或字根并合之附加偏旁者存目。

从存稿和何之瑜的注明看,上篇545字,全部完成。下篇的(甲)复体字和(丙)象声字部分,也完成了,但(乙)合体字部分,只写到第112个字“抛”字。何之瑜在此处注明:“按仲甫先生于三十一年(即1942年——引者)五月十三日上午著稿至此‘抛’字时,适人过访,旋即卧病,到五月二十七日逝世,乃成绝笔矣。”下篇计划中的第2章,留下了空白。但陈独秀临终前对何之瑜说:“本书体系业已完成,即上篇亦可单独问世。”

《教本》尚有小部分未完成,固然遗憾。但陈独秀临终前对有人提议请代人续写以完成书稿时说过:“学力太差者,不能写;学有深造者,皆有自己的见解,又不愿意写也。”《陈独秀致魏建功、台静农的信》,1942年5月1日,手稿,中央档案馆藏。陈独秀就是这样一个个性特殊的人,学不惊人誓不休。他对自己的学识和见解,充满着自信。正如他在“上篇”完成、给北大时的学生并已经成为著名的文字学家陈钟凡寄此书稿并在附信中说的:此书出,非难者必多,书中解说亦难免无错误,而方法余以为无以易也。形、声、义合一,此中国文字之特征也。各大学文字学科,往往形、声、义三人分教,是为大谬。欲通中国文字,必去六书之说,所谓指事、会意、形声,皆合体象形,声皆有意,又托于形,形、声、义不可分也。六书中说,形声最为荒谬,人旁、鸟旁、草木旁、水火旁、牛旁、口旁、金石旁等等,其字均甚多;但右旁之声,谓之谐声而无义,则将何以别之?……吾书三千字,字字形义并释,不取某声以了之,明知此事至难,然非此无由通识中国文字也。转引自陈钟凡《陈仲甫先生印象记》,1947年7月,手稿。又是一个“方法余以为无以易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与胡适提倡白话文,也说过类似的话。只有坚信自己掌握真理的人,才敢说这种话。这是一种多么豪迈的气概。果然不出所料,此稿传出后,当时就得到名家的好评。陈钟凡当时就认为:“虽至今未见全书,其以形声义一贯解释文字的方法可谓缜密。”陈钟凡:《陈仲甫先生印象记》,1947年7月,手稿。魏建功在读到《教本》书稿时也“赞叹欢喜以为自古文字资料以来,文字学家趋本求末,抱残守缺,两无裨补之失,俄然扫空,因有问疑,获加命提”。魏建功为陈独秀著《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及其他》作的序,《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及其他》,商务印书馆1949年清样稿。直到2001年,此稿才由笔者推荐给中华书局出版。

于是,该书稿就这样留存人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