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中的自我修为
因为人类存在于和语境的焦点—场域关系中,所以对人而言,最基本的是要根据自然界(“天”和“道”)的活动方式来模拟其自我修为。庄子说,“天”和“道”给所有人都予以了基础性定义(赋予面容和形体),只有通过逐渐了解并仿效“天”与“道”的活动方式,我们才可以让自己逐渐成为圣人。老子鼓励人们效法自然。《中庸》描写了孔子是如何因为模仿自然的韵律而获得德行的,而庄子则说:“德在乎天”。
“道”的无差别的整体性借助“德”表现为特殊事物,而“德”可被译为“功能”或“道德”。“德”由两种相辅相成的力量构成:“阴”和“阳”。“阴”代表着消极的、隐性的、黑暗的,或破坏性的力量,而“阳”指向那些积极的、光明的、占统治地位的,或创造性的力量。“太极图”(终极力量之图形)将阴阳关系呈现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虽然一种力量会盛极一时,但最终,另一种力量又将会占上风,恢复宇宙的平衡。《道德经》第42章描绘了处于“道”的焦点—场域关系中一切事物不断推进的语境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路)是“德”(一)之场域,而“德”则是“阴”和“阳”(二)之场域;“阴”和“阳”是天、地、人(三)之场域,天、地、人则是世间许多特殊事物(万物)的场域。“道”是“德”以其为背景定义的场域。《道德经》第25章将“道”描述为“混成”之物,在一切万物的相互作用下,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被创造和再创造。在电影中,青冥剑被描述为两相对立的、极端的融合:平和与暴力,开悟与死亡。贝勒爷(朗雄饰)说:“剑本身统治不了什么,剑要人用才能活。”只有通过自我修为,人才能够形成与不断变化的阴阳平衡和谐相处的必要技能。
“道”即自然—它集生于其中的万事万物间相互关联而存在,正是通过这种相互关联,这些事物方能说成是一。为了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就必须自然而然地、和谐一致地与其语境,以及处于那一语境中的人相互关联。使自己与语境自然合一并不一定意味着人要成为一个更大的、统一整体的共有部分。在电影中,秀莲通过丢茶杯证实了自己对玉娇龙的怀疑,并迫使玉娇龙通过其自然的(尚未修为的)武术反应暴露了自己。
作为一个焦点—场域自我有充分修为的人可见于“真人”这个概念之中。这个术语由两个中国字构成:“人”意味着“为人”,而“真”可以译为“最高境界的纯粹正直”。更具体地说,“真”是“个人、社会和政治综合体的基础,它使人能够与自然和文化环境持续一致”。一个已经将自己培养为“真人”的人,就已经形成了与语境和处于那一语境中的人关系中的自我。因此,依照老子和庄子的理解,“真人”代表了有修为的焦点—场域自我。霍尔和艾默斯说:“道家思想及其本真之人(‘真人’)的概念是在庆贺一个在不断变化世界中始终独一无二的人对于充分语境化的追求。”通过精心培养自我与环境间的人际关系,圣人使自己成为“真人”。道家的圣人才是有修为的、与语境有关的自我榜样。当一个人成功地与自身语境以及处于那一语境中的人相互关联时,他或她就成了圣人,一个领路人,通过他或她的榜样和标准,其他人也有可能为自身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庄子描述了圣人的形成:
知天之所为,与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然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智之所知,养其智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途夭折,是智之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