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孔子与荀子(1)

李安哲学 作者:亚当·巴克曼 罗伯特·阿普


正是通过孔子及其追随者的生活和教导,一个有关社会关联的完善体系才得以建立。孔子教义的一个主要方面是,认知并确立社会划分。在《论语》中,孔子鉴别出五种社会关系,并强调这些关系的教育和培养在确保个人成功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性。在这些关系中,孔子认同两个参与者之间在平等和权力方面的固有不平衡性。很显然,权力的悬殊存在于君臣和父子关系间,但孔子的观点似乎是,在那些看似最平等的关系中—同意平等地分担责任的夫妇,或年龄和资历相当的朋友—也必定会出现不平等。简单地说,在夫妇间,尽管有可能存在经济责任的平等,但也存在根植于生物性的不平等的无情差异。在朋友之间,即使在那些年龄和资历相当的朋友间,金钱、天赋或机会上的差异也说明了孔子在所有关系中发现的天生不平等。

这种人、资源、能力和机会间的不同导致了拉帮结派、相互竞争的社会。由于意识到了潜在的灾难,孔子力求确立各种参与者之间的恰当关系,以确保社会的安宁和人际往来。孔子建议,国家的权力动态应当以家庭的权力动态为模型,他力求通过孝或礼的概念来确立社会和谐及秩序。通过依赖在一种关系内部所扮演的角色,上层或下层、特殊的尺度和仪式都会得到制定,以承认那种关系,并尊重彼此和那种关系本身。这些尺度被编成了在衣着、言谈、宗教仪式和职业等方面的法典,在生活中穿衣、说话、表演或寻找适当的职业,就是在维持一个认知体系和社会的和谐。

除了这五种在人类实践经验中如此显而易见的基本关系外,孔子还考虑到了人类本质。像许多哲学家一样,孔子想知道人的天性的善恶。通过思考,孔子认为,人性本无善恶:我们都兼具善恶的品性,善可以通过教育而得到提升,而恶应当通过教育和礼仪予以打压。孔子强调用文化和教育来培养人性,以便提升我们所拥有的善,压制见于我们身上的那些不怎么高尚的倾向。因为教育和知识得到了如此重要的强调,孔子还注意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发展这些关系,构建关于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世界的知识。社会互动便位于借助于教育的个人发展的核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