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纪录片来了:1989—2009(3)

波兰当代电影 作者:马特乌什·维尔纳 (Mateusz Werner)


其中一些不错的电影有:Czolowka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演文森特·罗尼什的《波苏战争1918—1921》(1992);兹比格涅夫·科瓦列夫斯基的《一切为了雏鹰》(1992,关于1918年的利沃夫保卫战);克日什托夫·诺瓦克的《维斯瓦河上的奇迹》(2005);以及兹比格涅夫·瓦维尔的《被遗忘的战俘》(2005)。另一个主题是流亡到西伯利亚的波兰人。这要归功于约瑟夫·葛布斯基,八十年代中期他本来要为华沙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一部关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影片,但他表示对波兰流亡者更感兴趣。第一次赴前苏联北部地区的旅程成就了他的纪录片《西伯利亚人》(1988)。一年后,他拍摄了长纪录片《从古拉格群岛来》(1989),其中当代镜头穿插在辛勤研究过的档案材料之间,而这些档案常常是偶然被发现的。导演把全部材料分成一个三部分的系列纪录片,名为:《科雷马河上的罪恶:淘铀热/淘金热/淘面包热》(1993)。另外,在1999—2001年间,他完成了《从古拉格群岛到美国》,记录移民到美国的西伯利亚流亡者如何生存和逃亡。

另外一个苦难的空白点,是波兰军人和警察在卡廷遭到的屠杀。瓦伊达对这一主题十分动情(他的父亲死于卡廷惨案),在他的倡议下,马塞尔·洛金斯基拍摄了一小时的纪录片《卡廷森林》(1990),报道了卡廷遇难者家庭成员去科泽利斯克的火车之旅。它包括了对那些曾经被关押在科泽利斯克、斯塔罗别斯克和奥斯塔斯科夫的人们的访谈,那些受害者就是从这里被送去卡廷的。这个主题很快被其他人关注,包括《卡廷档案:大规模屠杀成为宣教工具》(1993),这是一部有分量的、访谈式的电视电影,分为两部分,由三位电视电影人——芭芭拉·戴素卡、马瑞克·葛罗纳和英格·贝特克,与俄罗斯和比利时联合制作。同样,1992年约瑟夫·葛布斯基拍摄了《一部在卡廷发现的电影》和《不杀》,影片是关于大片墓地的挖掘,这些镜头之后也再次用在他的电视电影《卡廷》(2007)中。

九十年代还对波兰土地上发生的大屠杀这一非常戏剧化和复杂的主题进行了重新评估。其中很有意思的是由一位优秀的女摄影师约兰塔·迪列夫斯卡和达留什·雅布隆斯基导演的电影(达留什是导演和制片人,自1990年起担任苹果电影制作工作室的负责人)。迪列夫斯卡的《马莱克·爱德曼的华沙犹太区起义编年史》(1993),使用创造性的简洁镜头展示华沙犹太人居住区的日常生活,以及马莱克·爱德曼从1948年4月18日开始的叙述。这个日期是犹太战斗组织(ZOB)得知德国人计划毁灭居住区后,决定发动武装起义的日子。在一个昏暗房间里的特写镜头,埃德曼,这位ZOB最后的领袖,冷静地讲述着起义后的日子,直到5月9日,他和20位战友一起设法逃脱犹太区的那一天。这部影片结束在一系列的照片上——照片里年轻英勇的战士都在战争中牺牲了。不久后,迪列夫斯卡感人的纪录片《波-林:记忆的碎片》(2008)中也展示了波兰犹太人的日常生活。这是战争前夕小城镇的快照,由从美国前往波兰探亲者拍摄的业余短片集合而成。影像展现的是日常的生活,向摄像机友好地招手,以及点缀着如今邻居们的怀念的无名的笑容。这怀旧、和平的电影里避免出现任何冲突。根据十三世纪的传说,希伯来语名字波-林(波兰)的意思是“留在这里”,旨在吸引那些希望离开德国的犹太难民。

罗兹的利齐曼施塔特犹太居住区的彩色照片这一惊人资料是达留什·雅布隆斯基《业余摄影师》(1988)的核心。这些照片是从维也纳一位叫沃尔特·格聂温的会计那里取得的,他当时在犹太区为纳粹当局工作。电影对比这些彩色的图像(摄影师有意为之的风格)和黑白的现实——故事来自阿尔诺德·莫斯托维奇,他是一位亲眼目睹了处决过程的医生和作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