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日,叶赫那拉氏设法派出一名秘密信使进京找恭亲王,向他通报其皇兄已奄奄一息,催促他火速派来叶赫那拉家族所属那一旗的一支旗兵。十六日,行在的军机大臣和六部九卿,载垣一党的所有追随者,进入皇帝的寝宫,在请皇后与嫔妃退下之后,说服皇帝签署圣旨,指定载垣、端华和肃顺在他去世后全权共同辅政,明确禁止叶赫那拉氏以任何形式控制皇嗣子。由于必不可少的国玺被叶赫那拉氏拿去了,无从寻觅,这些做法都是不合规范的。第二天黎明,皇帝驾崩,于是照例颁发密谋者们预先拟好的临终遗诏,其中任命载垣为首席辅政大臣,对恭亲王与皇后只字未提。
又以时龄仅五岁的新皇的名义颁布一道上谕,宣告他承继皇位,但人们注意到这道圣旨违背了所有自古不变的成例:忘了给予皇后恰当的颂扬。不过,在第二天,辅政大臣们担心横生枝节,又发了一道上谕,弥补了这一疏忽。上谕赐封皇后与叶赫那拉氏为皇太后。史家断言,顾命大臣们走这一步,是因他们意识到了叶赫那拉氏在热河驻军(全是满人)中享有不容置疑的声望,这个理由在他们心里的分量,重于她作为小皇帝母亲所有的权利。他们指望朝廷返京后能摆脱这种状况,却不敢冒险在他们的地位在京城获得确保之前,贸然将她除掉,以致引起内部的纷争。他们打算除掉她,这在后来得到了证明;很明显,只要她的野心和她具有磁性的个人魅力依然是左右局势的一个因素,他们的地位就不可能确保。然而,在最初的时刻,有必要确知京城与各省对摄政权的反应如何。
载垣的下一步行动,就是以联合辅政大臣的名义发表上谕,借此假传圣旨,并给首辅赐予“监国”的头衔,这个头衔到那时为止一直是专为皇帝的兄弟或叔伯们保留的。
当消息传到京城时,都察院及各部大臣交章上奏,奏折如洪水般涌来。大家恳求小皇帝将摄政权赐予两宫皇太后,或者按中国人的说法,叫作“垂帘听政”?。恭亲王和咸丰的其他皇弟此时与叶赫那拉氏暗通音信,他们和都察院一样,已经公认她是紫禁城的智囊。大家力劝她尽其所能促进先皇梓宫的启程回京。要达此目标,必须极度谨慎,机巧灵变,因为篡权者们已将先皇的几位嫔妃争取到他们那一边,他们还能依靠本族的若干名满人侍卫。在当时的境况下,肃顺的巨大财富绝非无足轻重的因素。肃顺本人并不受京城百姓的欢迎,因为他滥用权力,过于频繁地染指银票发行与现金的投机,让市民们吃亏不小,但谁都知道他的金库已经充溢,而世上没有一座城市比北京能用金钱买到更多的政治拥趸。肃顺的人生经历可以在如今的北京找到其完全的对应,只有其血腥的人生结局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