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怀抱经略之志(1)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作者:【日】冈田武彦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王阳明十四岁,开始学习弓马之术,研读《六韬》《三略》等兵法书籍。他认为儒生的最大缺点就是不懂兵法。虽然孔子曾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但当世的儒生仅仅是巧于章句,平时只关注科举及第和荣华富贵。儒生做文章粉饰太平,一旦遇事,就束手无策,实乃儒生之耻。

翌年,王阳明十五岁,和父亲同游居庸关。王阳明怀抱经略北地之志,对诸夷狄的种类及其村落进行调查,倾听针对夷狄的防御对策,认为应该采取措施赶走夷狄的骑兵,阻止他们进一步南侵。

一日,王阳明梦见自己拜谒伏波将军庙,还赋诗一首,据此也可以看出王阳明当时的志向。

伏波将军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名将。马援最初在北方以畜牧为业,王莽朝时出仕为官。后来追随光武帝,因讨伐羌族有功,被封为伏波将军。

此后马援又屡立战功,先后平定交趾叛乱,征讨匈奴和乌桓,讨伐南方武陵玉溪蛮族暴动等。老年时,再次出兵匈奴,最终病死疆场。马援深得光武帝的信任,并将皇帝的威仪传及诸夷,是一位彪炳史册的大将军。马援的忠诚和人品令少年王阳明推崇备至。

王阳明在梦中所作之诗《梦中绝句》,收录于《两广诗》二十一首(《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中。

伏波祠位于广西横县东部的乌蛮滩(邕江支流)上游。嘉靖六年(1527年),王阳明五十六岁,受朝廷之命前往广西思恩和田州平定叛乱。归乡途中,拜谒了伏波祠,并作诗两首,题曰《谒伏波祠》。当时,他想起了四十多年前,自己十五岁时在梦中所作的绝句,还特意为《梦中绝句》作了序:“此予十五岁时梦中所作。今拜伏波祠下,宛如梦中。兹行殆有不偶然者,因识其事于此。”

王阳明十五岁时作的这首诗,似乎预言了他晚年平定思恩和田州叛乱之事。

《梦中绝句》这样写道:“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鬃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卷甲归来”是指马援平定交趾叛乱后胜利归来。当时,马援在国境立了一根铜柱,上面题了六个字。据东正堂考证,这六个字应该是“铜柱折交趾灭”(《阳明先生全书论考》卷十四《年谱》)。《大明一统志》卷九十的安南部分记载了马援的誓文,其中就有这六个字。

王阳明在《梦中绝句》中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年仅十五,就能写出如此高风亮节的诗,真让人惊叹。阳明少年时代的诗歌虽然无法与他二十多岁时“以心入文”的诗歌相比,却充满了奇趣、理性和个性,应该说这是他少年时代诗歌的一大特色。

明朝中叶以后,大明王朝内忧外患。王阳明十二岁时,鞑靼侵入大同,明军战败。

据《王文成公全书》中的《阳明先生年谱》和《阳明先生行状》记载,王阳明十五岁时,各地或洪水泛滥,或旱灾频发,盗贼乘机作乱。石英和王勇在京城周边肆意掠夺,陕西的石和尚和刘千斤也发动叛乱,攻城略地,抢夺府银,官军对此束手无策。内忧外患令王阳明的忧国之情顿生,他打算直接向皇帝上书,陈述对策。

据《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记载,当时王阳明对龙山公说:“欲以诸生上书请效终军故事,愿得壮卒万人,削平草寇,以靖海内。”

龙山公听罢,惊讶道:“汝病狂耶!书生妄言取死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