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阳明独特的书法风格(1)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作者:【日】冈田武彦


王王阳明成亲后,暂住在诸养和的官邸里。官邸内有数箱纸,王阳明每日用这些纸练习书法。翌年十二月,当王阳明启程回余姚时,盛纸的箱子都已经空了,可见王阳明练习书法的刻苦程度,在此期间,王阳明的书法大有长进。

根据《阳明先生年谱》的记载:“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

王阳明练字,并不是简单描摹字形,而是要掌握写出这一字形的方法,所以必须拟形于心,凝思静虑。

王阳明的书法意趣不同于唐代书法家。他学习书法的精神和宋代画家学习绘画的精神是相通的。

范宽是北宋著名画家,为宋代水墨画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范宽虽然是山水画名家,但他画山水却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景象。据说范宽为画山水,终日静坐于山林中,观察周围的一切,寻求自然的意趣。哪怕是降雪之日,或者是月夜,他也会去林中徘徊,仔细观察,静静沉思,然后回到住处,将自己的所见所感渲之于纸。

宋代画家高克明也经常徒步郊外寻找山林之趣,或者终日静坐山林,观察周围景致,然后回到家中,排除一切欲念,在安静的屋子里沉思。

这些画家在绘画时,都注重静思澄虑、潜心熟虑和去欲脱尘等心法的运用。他们的画作不是表现物之形,而是探求物之理。为了表现物之理,画家必须看清物之所以能够成为物的本质,也必须去感受宇宙之心和天地之理的脉动。他们通过物象来表现物之心,描绘物之理。

对这些画家来说,画山水就要穷尽山水之理和山水之性,主观性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画家画的是“胸中的丘壑”,而不是山水的自然形态。说得极端一点,自然山水只是画家在内心创立理想形象的一个诱因,是单纯的素材,没有其他的意义。

王阳明学习书法的态度和上述画家的精神是相通的,这表明他具有成为一流书法家的潜质。

北宋大儒程颢的思想是象山心学之源,其弟程颐的思想是朱子理学之源。阳明思想受程颢的影响颇深,他在书信中,屡次引用程颢之语,来阐述自己的思想。程颢曾说:“某写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二程遗书?明道先生语》)

在程颢看来,书法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心法,这种心法同时也是做学问的根本。王阳明读过这句话后,颇有感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以上所述选自《阳明先生年谱》。《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中的记载略有不同:“夫既不要字好,所学何事?只不要字好一念,亦是不敬。”

众人听之,都由衷敬服。王阳明觉得刻意求字好之心,或者不求字好之心,都违背了“敬”。“敬”是一种心的修行,是一种心法。宋儒在做学问时,对“敬”都非常重视。

王阳明曾如此解释《大学》中的“格物”:“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王阳明在此阐述了心学“格心穷理”的“格物”说,对朱熹“格物穷理”的“格物”说提出批判。王阳明为了解释自己的“格物”说,特意引用学习书法的一段故事,其目的还是为了阐明自己的主旨。

谈到书风,世人都会想到“晋书重韵,唐书重法,宋书重意”的说法。那么明代书法看重的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明代书风应该是重情。这是受时代风潮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书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