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立诚是根本(1)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作者:【日】冈田武彦


自南京讲学以来,王阳明着重论述了省察克治。此外,他的另一个侧重点就是立诚,即诚意工夫。四十二岁返乡省亲之时,王阳明曾写信给黄宗贤,提出立诚乃细致入微的本源工夫,好比执刀于咽喉处,必要格外用心。

在滁州时,王阳明又写信给弟子王天宇,同样向他阐述了诚意之学。王阳明在信中认为,诚意为《大学》的根本工夫,由此出发,他还对朱子的《大学》说进行了批判。而阳明学的特色就是在这种独立于朱子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这一点前文已有述及。

王阳明于南京讲学之时,尤为重视立诚。他认为,要去私欲、存天理,要实现省察克治,必须先立诚。唯有立诚才是根本工夫。

当时,王阳明在《赠林典卿1归省序》《赠周以善2归省序》及《赠郑德夫归省序》中均谈到了立诚的重要性。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特作《修道说》(《王文成公全书》卷七),对立诚加以详细论述。

同年,在薛侃刻印的《传习录》中,也多处提到了立诚的必要性。其中包括诚意与格物致知的关系,诚意与正心的关系,诚意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诚意与明善的关系,诚身与明善的关系等。

文中提到,“诚”不仅为《大学》之根本,也为《中庸》之根本。关于诚意与未发之中及已发之和的关系、诚意与好恶之情的关系、诚意与知行的关系、诚意与敬的关系,等等,文中都予以详细论述。

王阳明一直极为重视立诚,在他晚年所撰的《大学古本序》《与朱守中》《与席元山》《与顾维贤》《与邹谦之3》等文章中,均可看到他对立诚的论述。

此外,从王阳明于嘉靖五年(1526年)所撰的《南冈说》(《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四)以及王阳明去世后出版的《传习录》下卷中,也可看到相关论述。

王阳明于晚年时将“致良知”作为学术宗旨,“致良知”也成为王阳明讲学的主旨和根本。此前,王阳明一直将“诚意”作为为学宗旨、《大学》之根本。王阳明注重实践,提倡知行合一、省察克治,反对朱学的主观论。因此,他自然会将“诚意”作为《大学》之根本。

此外,王阳明还提出,心学为根本之学(或本原之学)、朱学为枝叶之学。对此,王阳明曾做如下论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传习录》上卷)

王阳明认为,后世儒者多未领会格物真意,错将“格物”理解为推究万事万物之理。因此,他着力阐述本原工夫的重要性。所谓“本原工夫”,即通过修身达到“未发之中”的过程。

弟子陆澄质问:看书不能明理如何?

对此,王阳明答道:“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倒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传习录》上卷)

王阳明提出,体认道心为根本之工夫、本原之工夫,体认道心才能尽知天理。此外,王阳明还以船舵为例来阐述为学之要旨:“为学须得个头脑工夫,方有着落。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不然,虽从事于学,只做个义袭而取,只是行不著、习不察,非大本达道也。见得时,横说竖说皆是。若于此处通,彼处不通,只是未见得。”(《传习录》上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