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演讲时间越长,听众越焦虑

像TED一样演讲 作者:卡迈恩·加洛


30 多年来,得克萨斯基督教大学的保罗·金(Paul King )博士一直都是传播学领域的一个有影响力的学者。我曾与金博士探讨过他的关于“听力成绩和状态焦虑的关系”研究。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焦虑只会对演讲者产生影响,而金博士发现观众也会焦虑。“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他们被告知需要进行听力测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状态焦虑水平’呈上升趋势,直到测验结束之后,他们的状态焦虑水平才有所下降。”金博士认为,信息的积累会导致认知积压,就像不断增加的重量,认知积压会使得观众的心理负荷越来越重。“需要记忆的东西越来越多,随之产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快地,你就会把这些东西都忘掉。”

金博士认为,认知加工—思考、讲话和听—是高强度的体力活动。“高中时代,我是辩论队成员。那时候,我还经常打篮球,甚至一整天都待在球场上。第一次参加辩论赛,我进入了决赛,连续三场辩论过后,我精疲力竭,上了黄色的旧校车后便呼呼大睡,车子到我家门口我才醒过来,对我来说这种情况太少有了。如果你真的全神贯注、批判性地去听,确实会感到很疲惫。可见,听演讲确实要比我们想象的更累。”

听是一项让人疲惫不堪的活动,因为听者不断给大脑添加需要记忆和提取的信息,这就是金博士所说的认知积压。简单来讲,任务持续的时间越长或信息量越大,认知负荷越大。5 分钟的演讲产生的认知积压相对较少,18 分钟的演讲产生的认知积压会多一些,而60 分钟的演讲会产生大量的认知积压,这很有可能令观众反感,除非你在演讲过程中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得以休息片刻(讲故事、播放视频、做演示或邀请其他人发言)。

演讲的时间越长,听众需要组织、理解和记忆的信息越多。这种负担会随着听众焦虑感的增加而增加。演讲越接近尾声,观众越沮丧,甚至会很气愤。最近有关记忆加工的大量研究表明,学习知识最好分成两三次,每次只学一小段时间,而不是花费一整个晚上进行填鸭式学习。“我的意思是,阐述观点时,如果你一股脑儿地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并不利于他人更好地加工和记忆你传递给他们的信息。”

金博士把这一研究成果应用于他的研究生教学工作中。如果可以选择,大多数研究生更愿意上一节时长3 个小时的课,而不是三节时长50 分钟的课。金博士每周上一次课,但他发现每次上课时学生们已经忘记了之前一次课的大部分内容。他意识到“更好的做法”是把同样的教学内容分成三次课,例如周一、周三、周五各上一节课。尽管学生们不喜欢,金博士还是把一次课分成三个更短的课时,结果学生们的成绩提高了,对复杂内容的记忆也更牢固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