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篇(6)

小书馆·学诗浅说 作者:瞿蜕园 周紫宜


“泉声”对“日色”,“危石”对“青松”,都极平凡,但当中用了个“咽”字、“冷”字就使人想到乱石参差之中,泉水的声音有时被遏止;而浓绿的松树也使日光变得阴森。这样写深山的幽景,似乎画也画不出来。这是对句的神妙作法。像这里的“咽”字、“冷”字在古人称为“诗眼”,如同画家的画龙点睛一般。

另一种是意思对而字面不对,例如: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诗)

“小”是形容词,“忆”是动词,“儿女”是通名,“长安”是专名,都不合一般裁对规则,但这两句等于是一句,所以没有妨碍,而且含有相对称的精神,所以读者也不觉得它不是对句。

另一种是把两样不同的意思,用对句来归在一起。例如: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诗)

题目是《蝉》。上句是说蝉声,下句却说到蝉所抱的树。虽然是有关系的,但一是声音,一是树,究竟不是一类的东西。这里用工巧的句法组织起来,就使诗的意思得以丰富而曲折,不专在蝉的本身上找话头了。

另一种是用适当的双字或联绵字使平常的字句变得有声有色。例如:

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

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均杜甫诗)

野日白,春流清;种翠竹,栽红桃,都是庸熟无奇的字句,一经在适当的位置上加以适当的形容,就焕然改观了。

另一种是不同的事物靠工巧的对仗变成相同,使诗句内容更加广阔而丰富。例如:

蚁浮仍腊味,鸥泛已春声。(杜甫诗)

“蚁浮”是酒的代名①,而“鸥泛”是实在的水鸟游于水面。一是眼前所亲切享受的,一是耳中所遥为感觉的,两个意思做成对句,很难匀称。现在实的却虚写,虚的却实写,以动物对动物,不匀称的就变为匀称了。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腹中储蓄一些辞藻和典故,再体会古人怎样使用譬喻和成语,逐步自己(自己可删去)培养运用自如的能力。

传统诗歌的特性,就是汉语的特性。由于汉字单音的关系,产生了一种语句构造的艺术。那就是用排偶的方法显示整齐和谐之美,这在别的语文中是难以办到的。我们的传统艺术,无论在建筑上,在装饰上,都很注重对称,例如两扇大门,分挂一副对联,假使对联的字句一边多一边少,一边大一边小,或是一边虚一边实,请问看起来会发生怎样的感想?明白这一点,就知道旧诗的对仗是怎样重要了。

古人说:浓厚的酒使人有虫蚁在酒面上浮动的感觉,所以用为酒的代名。

其次要明白对仗的作用是什么。好的对仗要使两句相同的句子显出不同的意思,而不相同的句子调节得互相关联,这样就使人感觉到作者怎样富有组织力,怎样把话说得有力量,怎样使人可以在口头念诵不忘。

我们的上古文字,无论散文韵文,都常有用对偶的时候。以诗而论,《诗经》上有名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是典型的偶句。分析一下,就可以学习一点造对句的方法。这本是用两句话来表示“感往”、“伤今”的意思,一边感往,一边伤今。这是不同的,可都是从“我”出发,这是相同的。昔往、今来是相对的,可是上句的尾用“矣”字一提,下句的尾用“思”字一收,就显出有轻重抑扬。(“矣”字是仄声,“思”字是平声,这里面还有音节的关系。)

这两句话从普通人口里说出来,不过是:去的时候是春天,回来不知不觉已经严冬了。可是诗人要找出杨柳和雨雪来象征春天和冬天,而且要把杨柳和雨雪的形象刻画出来使读者体会加深,感触加重①。

①王夫之说:杨柳依依,本是可乐之景,而写去时悲哀之情,雨雪霏霏,本是可哀之景,而写来时欢乐之情,这更可见诗人情思之深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