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篇(13)

小书馆·学诗浅说 作者:瞿蜕园 周紫宜


在纪游诗中,另有一种清逸的气韵,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想见他作诗的时候,只是脱口而出,由山间的秋月想到江水,由江水想到行踪,不加组织,而仍然有连贯,有层次。王世贞说:二十八字之中,占去五个地名,在别人作起来,就不免着痕迹了。李白之所以能这样作而愈觉神妙,就是因为他不是故意堆砌而是妙语天成。又如《游洞庭》之一: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杨慎也指出二十八字之中,前云不见,后云不知,而不觉其重复。在后来的诗家必定要设法避免,而盛唐大家却只要流畅,不在乎这些拘忌。可见规律诗自规律,运用起来还要灵活,有时即使比这更严重的毛病都可以不拘。试想这诗不见不知两处都是不能改的,不见云三字或者还可以改,然而一改就不像李白的诗了。

李白的五绝表现同等的自然境界。例如: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前诗深婉,后诗明快,后诗更是李白的本色,四句用四个地名,也与《峨眉山月歌》同样不觉堆砌。至于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却是寓虚于实,寓情于景,与李白平日轻空的手法不同,而含情不露,温柔敦厚,向上说去,是六朝艳曲的余响,向下说去,又是五代小令的先声。

杜甫

杜甫比李白生年稍晚,虽然也曾亲见开元盛世,而大部分的作品都出于安史之乱后。凡是他的名篇,直接为生民疾苦呼吁,像《三吏》、《三别》都已为大众所熟知。现在将他的特点综合作一简述如下。

第一,他的诗都是有为而作的。他的思想以儒家的“仁”为出发点,自伦理关系,乃至一切动植物,都抱有不同程度的热爱。在诗中所表现的“忧国忧民”以及“愤世嫉俗”,几乎触目皆是,指不胜屈。即使在个人遭遇困苦的时候,还是不忘推己及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得极其强烈。推而至于为一个打枣子的老妇受了邻居的干涉而作出下列的诗: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又呈吴郎》)

由老妇之贫困而想到征税之繁苛,由征税之繁苛而想到战争之痛苦,不是由于天性之悱恻,怀抱之深远,怎肯为这种琐事而浪费笔墨呢!无论在以前或后世的诗集中都找不出这样的题材,而这样的诗也是后世诗人们所不甚赞赏的。(作者的态度不可取)

他在应酬赠答的诗篇中,总不忘对朋友的劝勉,如《吾宗》一首:

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耕凿安时论,衣冠与世同。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语及君臣际,经书满腹中。

其中在家的两句何等平实而亲切!

推而至于物类,也因为关怀生民疾苦而激发深厚的同情心,所以在《观打鱼》一诗中说:“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这是对贪口腹、残生命的人作严正的谴责。《苦竹》一首云:“轩墀曾不重,翦伐欲无辞。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这是对任何微弱的生物都表示爱护而不愿摧残。

第二,他的诗就是他的全部生活。在一天的生活中,天气的寒暑阴晴,个人的起居饮食,友朋的过从来往,以及一切所见所闻怀念感想,都是诗的材料。诗就等于他的日记。有时还等于他的笔谈,例如:

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遥。(《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