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同治二三年间,当左宗棠所部的蒋益澧一军,正以万人之众围攻杭州,李鸿章的淮军正由苏州进攻常州,曾国荃在南京城外包围圈逐步缩小,太平天国形势日趋险恶之时,左宗棠便预料到,清军各路人马只知集中全力进攻那些名城大邑,却忽略了防堵太平军可能突围退却的必经之路。于是他特上一折,提出了防堵太平军的意见。
金陵寇势已蹙(cù),句容、溧阳、广德均为贼据,其必由此逃窜,殆无可疑。臣三次函商曾国藩,远防不如近剿,请其注意广德。设寇由广德窜入皖南腹地,昼夜疾驰,不数日即可出险,恐宁城各将,来弗击,去弗追,终成不了之局也。曾国藩所虑,以无大支游击之师。臣窃以为贼势实穷,官军兵力亦未为薄,如权缓急应之,苏州既克,杭州之围正急,海宁、嘉兴之贼,不足为苏州之患也。常州陈坤书,李鸿章言其不甚耐战,暂舍不攻,金陵破,常州必应手而下。唯溧阳守贼李世贤狡悍著闻,贼窜必假道于此。李鸿章如暂缓嘉兴不攻,由无锡移军急攻宜兴、溧阳,西北与曾国藩溧水守军联络,纵未能即拔,较空此一路任贼窜过,自为腾之。曾国藩力持坚宁之议,见正布盖皖南、江西防兵,固为老成之见。然贼知我以坚守为主,必不攻,各将以坚守为事,必不战。倘贼舍城不攻,从间道疾驰而过,恐调拨尾追亦有所不及。何如厚集兵力,扼广德、建平、东坝,与李鸿章一军联络之为得乎?臣思虑所及,敢毕献其愚。
按照左宗棠的看法,金陵、杭州、嘉兴等地虽然仍在太平军固守之中,但早晚必为清军攻破。问题在于:太平军在苏浙皖交界处的溧阳、广德等地仍有很大一部分兵力,假使曾国藩的苏皖之军不与李鸿章的上海军东西联成一气,在南京与苏州之间形成一条坚固的封锁线,那么万一太平军自皖南赣东一带突围,与李世贤部会合,那时即使攻占了金陵等大城市,但整个战局却也成为不了之局。左宗棠的分析是有见地的,但是他的建议虽然高人一筹,却并未引起清廷的重视。当时曾国藩正集中全力攻打南京,自无游击之师可调,李鸿章又借口常州未破,他的军队不能越常州而远攻溧阳。后来战局的发展证明左宗棠的预见是准确的。
天京陷落前后,太平军分散成五路陆续进入江西境内:沛王谭星、宗王李仁寿、天将林正扬等部由浙江开化进入玉山、广丰;听王陈炳文、康王汪海洋等部由皖南进入德兴;侍王李世贤、来王陆顺德、戴王黄呈忠等部由浙江开化进入玉山;凛王刘肇钧、利王朱兴隆等部由苏南经浙西、皖南进入弋阳;干王洪仁玕、昭王黄文英、佑王李远继等部由浙江遂安进入玉山、广丰。由于各路互不相统属,势同流窜,加之后有左宗棠浙西、皖南大军的追击,前有江西防军的拦截,以及鲍超所部大军的逼攻,太平军一路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