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由,只是自由——影片《流浪女》1

另一面镜子 作者:程远征


我实在是太热爱阿涅斯瓦尔达这个导演了,以至于在写这本书时,我忍不住选择了她的两部作品:《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和《流浪女》,这两部作品也是人们在提到女性电影时很难绕开的。影片《流浪女》当时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影片中女主角独立不羁的态度让很多人惊叹不已,为了追求绝对的自由,她不惜对整个世界背过身去。瓦尔达在这部影片中塑造了一位十分典型的“自由主义者”,而“自由”同时也是瓦尔达作品中最突出的风格,尤其在她的纪录片中更是显露无遗。实际上,相对于剧情片,瓦尔达的纪录片更加让我迷恋,并一度认为那些纪录片我无法解读,而影片中所传递出来的“自由”气息如此摄人心魂,甚至会使人把对影片的迷恋延伸到对导演个人的迷恋上。

电影《流浪女》拍摄于1985年,距离《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的拍摄过去了整整23年。在这其间,阿涅斯瓦尔达也拍摄了几部女性题材作品,但是都没有获得像《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那样的成功,当时很多影评人都认为这是由于瓦尔达的女性意识变得保守了。但是,从瓦尔达的整个创作生涯来看,她从来就很难被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所束缚。瓦尔达不是最严肃的女性电影创作者,在她的影片中,即使是最沉重的人生课题,她也会留有一点间隙,这点间隙使她的影片显得更加自由。与其相对应的则是瓦尔达的电影表现方式,她持续不断地挑战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的界限,常常把写实和写意两种风格相互结合。比如,在瓦尔达的影片中,有很多静态镜头看起来都很像油画,主人公也好似画中人,但接下来,镜头突然切换到带有强烈现实感的中近景画面,这种突然的转换表现出瓦尔达对虚拟与现实之间界限的一种探寻。所以,瓦尔达的作品经常会让人感到出其不意,但又始终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很多人都在寻觅生活的真相,似乎只有了解真相才能获得生存的意义,但任何一种真相也都可能只是生活的一个侧面而已。在某种意义上,对待真相的态度才是对个体更高层面的要求,不被其制约,而是包容它、超越它,才会真正获得自由。所以,在瓦尔达的影片中,观众很少看到极端的悲观和愤怒,而是暗暗流动着的一股自由之流,这也许便是瓦尔达影片中那种奇妙感觉的来源。

影片《流浪女》中的主人公莫娜是一位典型的20世纪后68时期的叛逆者。在68时期,已经出现太多充满叛逆色彩的影片,所以为了避免老生常谈,必须在原有的价值体系中找到一个新的角度,才会使影片具有新的力量。在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西方国家再度恢复到稳定和保守的状态,流浪只是极少数边缘人的选择,而不像在20世纪60年代,流浪几乎是一代年轻人追求的目标。一方面,整体性的反叛已经从社会上消失,只有代表着非主流人群的各类文艺思潮以及小规模团体继续保持着与主流文化的对抗;另一方面,在这种相对保守的氛围中,有些个体或者团体的行为甚至显得比20世纪60年代更加激进。在某种意义上,当社会处在整体性反叛的时期,女性境遇很难被特别突出,反而是在社会渐趋平稳之时,女性主义思想作为多元化声音中的一种,才变得更加清晰。流浪女莫娜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流浪者,另一个是女性。而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击中人心,女性身份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流浪女代表了边缘群体中更加边缘的一类人,她们的命运更能反映出各种权力和意识形态的痕迹,并且更加全面地凸显出整个社会的状态以及世人的价值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