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幕 道是无晴却有晴 (3)

戏剧的味道 作者:黄美序


原文:

SAM.: Gregory, o’ my word, we’ll not carry coals.

GRE. : No, for then we should be colliers.

SAM. : I mean an we be in choler, we’ll draw.

GRE. : Ay, while you live, draw your neck out o’ the collar.      

(Romeo and Juliet, I, i, 1-4)

朱生豪译 (台北:世界书局版):

桑:葛雷古利,咱们可真的不能让人家当做苦力一样欺侮。

葛:对了,咱们不是可以随便给人欺侮的。

桑:我说,咱们要是发起脾气来,就会拔刀子动武。

葛:对了,你可不要把脖子缩进领口里去。

梁实秋译(台北:远东书局版):

萨:格来高利,我们不能给人家搬煤。

格:不能,因为那样我们就成了煤黑子啦。

萨: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动了火,我们就要把刀子抽出来。   

格:是的,只要是活着,就要把你的颈子抽出领口来。

曹禺译:

洒:喂,力高,我就是这一句话,不栽这个跟头!

力:自然,我们又不是倒霉蛋,受这种气?

洒:对,不受气,惹起我们的火,我们就打。

力:(开玩笑)嗯,要打嚜,你有一口气就把你的脖子伸出来挨!别缩着。

作者试译:

桑:嗨,老葛,我说我们可不能吃瘪啊。

葛:当然,那我们不就成了瘪三啦!

桑:我是说如果把我们憋火了,我们就亮家伙。

葛:对!活着嘛就把你吃饭的家伙(拍拍桑的头)亮出来,别像个缩头的乌龟、软壳的鳖。

有了以上多种译文的比较,我想我们当可以感受双关语的趣味和使用的艺术,不需要再做其它解释了。

再看一个使用文字本身结构来制造多重趣味的例子。在京剧《鸿鸾喜》中(也叫《金玉奴》或《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故事来自《今古奇观》),穷秀才莫稽饿昏了倒在乞丐头儿金松住屋门前,金松的独生女玉奴救了他。当穷秀才吃饱以后,金松怕他纠缠女儿,要他离开。

金  松:我说你吃饱了?

莫  稽:吃饱了。

金  松:身上也暖了?

莫  稽:身上也暖了。

金  松:两个山字架在一块儿。

莫  稽:此话怎讲?

金  松:请出。

(《戏考大全》978)

在这段简单的对话中除了用猜字谜的方式下“逐客令”外,最大的趣味是一种暗含的讽刺性对比:一个叫化子(通常是个文盲吧)居然用文字来戏弄一个秀才(应该是一个有学问的知识分子),还把他“考倒”了。

戏剧文字的趣味有时候来自人物说话的立场和语态。老生常谈或苦口良药都不易令人感兴趣。所以有人说:第一个拿花比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跟着说便是庸 才,第三个再模仿第二个则是无才。文学和艺术都赞赏创新、创意。例如莫里哀在《恨世者》(The Misanthrope)中那段“恋爱中男人的话”:

在恋爱中的男人常会说瞎话,

极少会去批评他们的娇娃。

他们看心上人像雾中看花,

没有一处不是美妙绝佳;

假如她脸上有个什么疤,

他会说那是一朵天生的玫瑰花。

这比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有趣多了吧。

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Euripides,Medea)中格言式的对白相当多,下面是美狄亚对女性地位的感叹,语含幽默、自怜,曲折有致:

世上有生命和判断力的生物中,

女人是最最可怜的一种。

她花了不少钱买了个老公,

自己的身体却归他掌控;

因为更糗的是闺房空空。

更大的问题是:他是个忠心汉

还是条无情虫?!

还有她跟一位到处寻求生子秘方的国王说的一段“警告”,也别开生面:

有头脑的人不会期望他的子女

长大后比一般人聪明、进取。因为

聪明、进取不会给他们什么好处,

只会招惹别人的冷眼和忌妒:

如果你向无知的人们解说新知识,

会使你自己成为他们眼中的沙石;

如果你表现得比有点名气的人高明,

他们会讨厌跟你同室、同坐、同行。

(均译自Rex Warner英译本)

欧里庇得斯借历尽沧桑的美狄亚来吐露这些“人间相”,“讽言讽语”远比平铺直叙有趣,同时更显出她的怨、恨之深。剧作家的语言和剧情的发展息息相关,和人物的行动互为表里,非常成功。

(三)文胜于实

想象力(imagination)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抽象的文字是引发想象力的最大“触媒”,许多文学作品描绘的意象是无法用任何具象的实质性媒体 所能表达的。这点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戏剧中早就有了,如塞涅卡(Seneca)描写杀死希波吕托斯(Hippolytus)的怪物出现的情形:

西西里海峡的季风和爱奥尼亚海的

西北风也从未掀起这么大的浪涛。

山岩的峭壁在涛海中摇晃,

来夫卡斯山的巅峰上浪花溅白,

巨浪比山还高,

但不是要淹没船只。

大地变色,怒涛滚滚,

直奔而来。从巨流中涌出

一只怪物,缓缓地抬起它的头来……

有什么舞台或银幕能够大到可以“容纳”、“呈现”这样的景象呢?

又如莎士比亚笔下形容罗密欧初见朱丽叶的惊艳:

喔,她比火炬还要亮丽……

此美只应天上有不属凡尘,她真像白鸽立鸦群……

这美丽的意象也只能用我们的想象力才能充分地重现。

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更是大家熟悉的“文情并妙”的独白,短短的三十多行就写出了一个人的心理冲突、社会批判与人生哲学。这段著名的独白已经有多种中文翻译可以参考,下面是我的另种尝试,供大家比较、比较不同的文字所能创造的不同感受:

活下去,还是不要,难以取舍!

忍受厄运的煎熬?还是振臂挥拳

迎敌排山倒海的无际烦恼,

那样做更像个大丈夫男子汉?

还是死了的好:就像睡着了;

一了百了;睡着了我们就会

什么心灵、肉体的伤痛也没了。

那不就是人人梦寐以求的结果?!

死了的好——就像睡着了。

就像睡着了。或许像作梦。啊,不对!

谁知道在我们摆脱了这个臭皮囊以后,

在死亡的沉睡中会有什么样的恶梦?

啊,我得再好好想想:

为什么人们常说“好死不如赖活”?

谁会愿意一辈子忍受无穷的鞭打,

压迫者的无理,傲慢者的欺凌,

被人骂癞虾蟆想吃天鹅肉的酸痛,

法律的缓不济急,官府的蛮不讲理,

即使忍气吞声、以礼待人,

还是会招惹小人的侮辱。

在这种情形下,一个人

为什么不手起刀落来个自我了断?!

却甘心流汗、流血,

过着做牛做马的生活?

莫不是害怕死后有什么劫难,

莫不是怕那个有去无回的阴曹地府,

因之犹豫不决,宁愿活在现世的苦海之中

也不要奔往那个我们一无所知的地方?

天哪,因此理性将我们变成了

一个个胆小鬼、窝囊废,

使我们应有的果断精神

因此蒙上了灰暗的思虑疑云,

丧失了行动的本性。

(《哈姆雷特》三幕一场)

上面许多“相得益彰”一节中的引述,也多是“文胜于实”的表现。现在进一步借在索福克勒斯的《安娣冈尼》(Sophocles, Antigone)中最后目击者描述王后自杀时的景象,来看看文字的更大潜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