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影视产业是包括广播、电影、电视以及相关的辅助产业在内的整体,它按价值链分,可以分解为创作、生产、集成与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广播影视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广播影视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革,听广播、观电影、看电视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改革开放给中国百姓带来的最显著、最愉悦的实惠之一。2008年全国广播电视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08年全国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5.96%、96.95%,分别比2007年增长0.53%、0.37%。2008年全国影视节目出口总额已接近30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加了9亿元人民币。短短十几年间,中国电影已从计划经济的僵硬体制中彻底走出来,以商业化运作实现了与国际接轨。2008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首次进入全球前10名,达到43.41亿元,较2007年增长30.48%。尽管受金融海啸与经济危机的影响,但中国电影却在2009年依然保持航速,一路高歌。上半年中国电影生产量超过250部,投资不减,产量居高不下;一线影院市场票房成绩达到了22亿元,比前一年同期的15.8亿元增加了近40%,增幅超过预期。
“十一五”期间,宁夏广播影视紧紧围绕中央大政方针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发挥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着眼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顽强拼搏,务实创新,其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广告经营效益突出。在宁夏广电产业的经营中,广告收入是主要来源和生存的重要依赖。以宁夏广电总台为例,2005年,其所属媒体和产业公司共实现收入1.5亿元,其中电视广告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实现了宁夏传媒广告业绩新的突破。2006年、2007年、2008年分别实现产业收入1.9亿、2.98亿和3.88亿元,其中广播电视广告创收总量和增长幅度在西北仅次于陕西电视台,位居第二。2009年,宁夏广电总台所属媒体及产业公司共实现收入4.39亿元,广告收入1.584亿元,比重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网络经营势头强劲。宁夏网络公司按照“跨越式发展、选择式突破、效益型推进、低成本实施”的发展思路抢抓机遇,全力推进网络整合和数字平移,巩固发展“有线通”业务,开发“手机电视”等增值业务,积极发展开发农村网络电视新业务,产业经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全区网络经营总收入不到5000万元,2009年其经营收入突破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近100%。
电影产业逆势上扬。近年来,电影《英雄无语》《冯志远》《画皮》,电视剧《撑起生命的蓝天》《老柿子树》等先后荣获“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自治区50大庆献礼电视专题片《中国回族》《多彩宁夏》《宁夏记忆》等将影视的艺术魅力发挥到极致。2006年,宁夏电影制片厂首次赢利50万元。2006年至今,共拍摄了10多部300集电视剧和6部电影。其中,2006年,拍摄完成了5部100集电视剧,数量超过前10年之和。其中电影《画皮》横空出世,创造了2.5亿元票房的骄人成绩。成为中国内地有统计以来第六部突破2亿元票房的国产大片,同时还获华表奖、香港金像奖等诸多大奖。
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崭露头角。手机电视业务在宁夏尚处于起步阶段,而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手机电视业务必将成为网络经营的又一块大的“蛋糕”。
(二)宁夏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体制创新从根本上为产业发展破除了障碍。宁夏广电事业起始于1958年10月1日的宁夏人民广播电台的开播,距今已有50多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束缚宁夏广电发展的问题,2004年12月底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组建成立宁夏广播电视总台,2005年7月22日宁夏广播电视总台正式挂牌成立。新组建的宁夏广电总台将原属宁夏广播电影电视局管理的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宁夏电视台、宁夏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等22家事业单位和3家产业公司整建制剥离出来,组建为自治区党委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实现了局、台分设和政、事分开,从体制上为宁夏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破除了障碍。
2005年以来,将具有经营性质的宁夏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宁夏广播电视总公司、宁夏电影公司等3家企业作为宁夏广电总台的文化产业基础完成了转企改制,走向了市场。经营范围涉及数字化工程的设计安装、维修、影视器材、电子产品的销售、影片的发行放映及与电影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销售等业务,目前已培育了初步的市场,产生了企业利润,为总台推进部分事业单位部门资产、业务转企改制积累了经验。目前,顺应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大潮,组建了宁夏广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宁夏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将总台可经营性业务及资产进入集团公司,全部推向市场。
机制创新为产业发展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宁夏广电总台组建以来,按照“总体设计,统一组织,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了统一的宣传、人事、财务、资产、技术、分配和经营管理体系,对节目管理、干部人事、收入分配等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革,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增强活力和竞争力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调整组织架构。撤销了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和宁夏电视台建制,注销了7家事业单位的独立法人资格,对所属广播影视单位进行了整合与重组。设总台和频率、频道、中心、公司两级管理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和“准频率、频道制”。二是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实行干部竞聘上岗,职工双向选择、聘用上岗和劳动合同管理。实行定岗、定编、定员管理,因事设人,以岗定编,合理配置各部门定员人数。对业务部门和各企事业单位实行目标管理,签订目标责任书,超额完成广告创收任务的部门和单位年终可按比例提成,用于奖励部门、个人。实行岗位津贴制,责、权、利结合,适当拉开收入档次,打破平均主义,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初步形成了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保证事业、激励产业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了工资总额能升能降、职工收入能高能低,符合广电事业、产业发展要求的分配制度。三是统一产业经营。对广播电视广告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价格、统一合同、统一入账,结束了无序竞争、相互压价等恶性循环的局面。
广电资源整合为产业发展挖掘了潜力。2006年6月,宁夏广播电视网络公司与银川广电集团签署了银川市网络整合暨数字化平移协议,结束了银川市“一城两网”的历史,同年8月全区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正式启动。截至2009年年底,基本完成了全区县级以上城研究市有线电视整体平移工作,平移用户60多万户,平移率达到99%,提前实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目标任务。在2009年8月14日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宁夏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被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表彰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
宁夏广播电视系统整合稳步进行。2006年,中卫广播电视台移交总台;2007年3月,总台与固原市政府签订了移交固原广播电视台协议;整合吴忠、石嘴山、银川三个市级广播电视台的工作也在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完成后,将有效集中全区广电资源,为宁夏广电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技术学习运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紧跟国际广播影视新技术潮流,致力学习新技术、运用新技术,依据《宁夏广播电视总台业务培训三年(2006~2008)规划》,每年都积极组织参加国际技术交流、国家新技术培训近百人次。每年也自主举办近10期培训班,两年培训近3000人次。同时,坚持新技术的创新与运用,鼓励科技人员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先后有“宁夏卫星地球站机房设备网络监控系统”“宁夏交通音乐广播调频同步网覆盖工程”等多个项目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创新奖、科技应用和工程类奖,有多个节目参与国家广电总局年度电视节目技术质量奖(金帆奖)及广播节目技术质量奖(金鹿奖)的评选。
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宁夏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视野,以体制、机制、政策创新的新综合,更好地利用优势特色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节目原创能力不足。因为缺乏原创性的节目,宁夏广电总台每年都要投入数千万元巨资购买全国的二轮剧、三轮剧,多数频道基本上是靠电视剧作为最主要的内容支撑和收入来源,这使得电视内容日益雷同化。没有开发出真正体现广播电视原创能力的自办品牌栏目,导致宁夏各电台、电视台节目雷同率相当高。但是,由于受到地域、经济、社会、资源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宁夏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还远远滞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据国家广电总局统计,2008年,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1667亿元(《电视决策参考》2009年第11期),其中广播电视广告收入695亿元,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收入348亿元。而宁夏不足5亿,远远低于全国各省份平均水平。另外,宁夏广电行业产品的生产、制作、营销方面大部分是自产自销,仅限于满足自身的播出需求,尚未完全走向市场。以宁夏广电总台为例,有63个自办广播节目,全天播音96个小时;23个自办电视节目,全天播出89小时25分。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广告和网络经营两项几乎占到80%的比重,其次是电影和相关衍生品。
组织管理方式落后。宁夏广播影视产业在集约化规模经营、企业化规范管理、产业化方向发展方面作了深入的改革,市场机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但是体制性的束缚依然较大,出自市场本身的产业发展还没有普遍出现。几年来先后分离出去的企业类公司、今年新组织的集团公司,都不能彻底地向市场看齐,没能引用职业经理人机制,实际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比较传统,政办、管办的成分太重,具有浓重的行政色彩,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尤其是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宣传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投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实际发展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
缺乏专家级人才队伍。由于宁夏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广电专业人才相对严重不足,出现巨大的人才断层。专业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的匮乏更是困扰电视事业发展的致命伤。随着新技术的增多、新报道内容的增加、新经营管理课题的出现,更需要大量高科技人才、高级专业经营管理人才、采编节目制作人才、市场拓展人才。而因薪资待遇、生活习惯、发展文环境等因素,外地人才往往因“水土不服”而安不下心,本地人才因向往外地的立业环境而外流,宁夏广播影视产业出现巨大的人才断层。
三、“十二五”期间宁夏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规划目标分
广播影视产品是高智力、高技术与高财力相结合的产物,这三者结合研的水平愈高,其产品和品位也就愈高。广播影视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究向,以全行业作为整体,以长远发展蓝图作为奋斗目标,全面地提高全行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十二五”期间,宁夏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应以电视为龙头,以网络为依托,以有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电台、电视台、有线台携手并进,形成整体的经营格局。面向市场,突破传统体制模式,以资产为纽带,形成全行业的合力,走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和多种经营的路子。
(一)坚持以宣传为中心
对于一个企业集团或一般的经济集团来说,其核心竞争力由三个方面构成,即产品的创新能力、品牌的塑造能力及其相关的企业文化理念。而广播影视产业的“产品”,本质就是新闻宣传及其相关的各类节目。因此,这是它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区别于一般产业集团的分界线。宁夏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只有沿着正确的方向,形成新的新闻宣传的强势,以此促进节目生产,拉动广告,大力拓展与广播电视相关的产业,这才是其全部竞争力所在。要赢得产业的不断发展,就必须把新闻宣传工作这块做大、做强,在新闻创新上、在新闻的品牌塑造上、在新闻独特内涵上下工夫。所以,宁夏广播影视产业的首要职责,或者说是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坚持以宣传为中心,切实抓好新闻宣传,发挥广播电视的优势,形成强势,为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二)加大产业的集约化程度
实现由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转变,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影视行业的重大战略转移。广播影视产业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要发展成生产精神产品的大实体,最终形成多媒体、多品种、多功能和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大型产业集团,形成以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互联网和报刊宣传为主业,兼营其他相关产业的新的事业发展格局。与物质产品一样,精神产品也要占领市场,特别是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产品,我们更要有勇气将其推向全国和国际市场。这是广播影视精神产品产业化的必然要求。
(三)注重高新技术的应用
广播影视业是大量应用高新技术的行业,加快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必须高度关注广播影视行业的科技进步并及时运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卫星技术已直接渗透到广播电视领域,加入WTO以后,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的科技进步。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要抓紧学习,掌握和运用高新技术,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更新。无论是节目制作、播出和传输,还是行业管理等,都要积极应用高新技术。
(四)实施现代化管理
广播影视产业面向市场,组织精神产品的生产,还有一个现代化管理的问题。面向国内和国际大市场,进行广播影视节目和剧目的生产,是一个专业化生产过程。特别是对人才、技术、财力进行统一管理,更是一种现代企业化运作过程。简单的行政管理方式、简单的台部管理方式、简单的摄制组管理方式,都与这种专业化生产不相适应。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尽快熟悉和掌握集团化发展中的管理问题。组建后的宁夏广电传媒集团和宁夏电影集团要通过规范管理,统筹运作,把系统内的资金盘活用活,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要善于使用银行贷款、国家债券,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对于广播电视业某些宣传业务可切割的经营部分,可以采取股份制方式运作,条件成熟的项目和公司也可考虑上市。
(一)以创作带动制作,促进影视业的整体提高
电影、电视剧是当代社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众文化、大众艺术,是文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传播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阵地,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肩负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重大使命,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内容是影视产业的核心资源,内容的生产制作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影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因此,必须进一步动员宁夏广大影视工作者通过创造性劳动,推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扎根地域文化热土,放眼全国行业态势,关注社会热点,把握市场走向,统筹协调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力争突破影视文学剧本创作的瓶颈,大力发展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及网络视频等相关影视产业,打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影视精品。
(二)加强对影视产业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
影视艺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因此,政府要加强对影视产业自育,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引导影视艺术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加强信用监督,健全失信z戒制度,形成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影视市场秩序。加强影视等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查处和制裁盗版盗制、非法出版、非法营销等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或创新主体的合法利益。在影视艺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创新管理机制,设立创新风险基金,建立“孵化器”,为中小企业创新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全社会参与影视艺术产业技术创新、内容创新,对体现宁夏优秀历史文化、深刻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一流水准的影视精品力作。文化精品工程要给予重奖,为影视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舆论环境。从税收、土地、人才引进、融资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
(三)调整企业格局,提升产业竞争力
目前,宁夏影视艺术产业组织总体上还处于低级阶段,生产能力弱,规模经济实现程度低,专业化分工程度低,企业间分工协作程度低,制约了影视艺术产业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必须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结构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要通过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着力打造一批实力雄厚、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影视集团公司,作为产业骨干带动整个产业向前发展。充分发挥专业化分工的效益,促进优势产业的成长。依靠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企业间充分竞争,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拓展影视艺术产业链,建立多元化盈利模式
影视产业可以其规模化、系统化吸收众多相关产业的参与和支持,开发广泛的辐射领域,为其他相关产业带来大量的市场需求和潜在的市场机会,带动相关门类产品的市场开发。从影视产品的最初融资、策划制作、发行及放映的每一个环节,相关衍生产业呈辐射状散开。如在制作环节,不少影视拍摄基地实现影视拍摄和文化旅游相结合,从而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影视器材的创新,影视人才的培训都是有影视制作衍生。通过影视业与房地产、建筑、旅游、仪器、设计、食品、包装、零售商业等许多相关产业的互动、渗透都可拓展更大的市场,争取更多的商业机会,对影视市场的繁荣、影视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影视产业盈利的方式也不会仅仅只限于票房和广告收入,比如电影除了票房外,还可以出售版权或者改编权,如果有玩具、游戏等项目的开发均可以为影视产业带来不菲的收入。
(五)培育影视产业集群,完善产业体系
影视产业集群是产、学、研的联合协作,对影视艺术产业进行研究开发、技术训练、信息交流、生产制作的“集合体”。通过影视艺术产业集群的培育,可以使大量处于不同产业链环节的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通过协同作用,形成持续竞争优势。产业集群所具备的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知识积累性和学习创新性不仅将对集群内部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大大增强影视艺术产业的竞争能文力。产业园区有利于对各项创新资源包括专业化人才、资金、信息、公共服务等等的有效整合,并由它们辐射和带动整个产业经济规模的提高。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优化配置,扬长避短,既规范有序,又要突破地域分割,服从竞争大局。
(六)推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影视产品品质
影视产业耗能少、产品附加值高,生产工艺先进、效益明显,被人们称为“朝阳产业”。随着高新技术的投入,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广泛地用于影视产品开发和传播,使影视产业的存在形态和发展方向产生革命性的变化。电影产业在发达国家已进入数字电影时代,在电影拍摄、加工过程中,由于计算机技术运用,其真实的艺术效果、巨大的视觉冲击,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审美感受。宁夏影视艺术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抢占与影视紧密结合的技术制高点,扩大相关的文化内容的生产,全面增强影视产业竞争力。在现有条件下,影视企业可以和已有的创业园、大学科技孵化基地等联手,通过向有关的高科技企业提供孵化场地、孵化基金、信息服务、市场服务,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力度,形成支撑影视产业的强大的影视创作与制作的强有力的创作队伍。同时营造良好环境,调整人才结构,构建人才梯队,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优秀组织策划人才和编剧、导演、制片人、发行人,进一步促进影视业的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