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怀念《拼音小报》(1)

晚年所思 2 作者:周有光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于1958年。在全国多方面推行的工作中,最先传播拼音知识的上海《拼音小报》,成绩最为突出,曾经在当时的文化启蒙教育中,发挥了影响深远的作用。五十年过去了,回顾往事,使人不能不怀念它筚路蓝缕的开创业绩。

上海是当年中国最大的城市,长江流域的文化高峰。《拼音小报》是最早推广拼音的极少几种刊物之一。它小巧玲珑,简单明了,对推广拼音起着先锋作用。它是“拼音启蒙运动”的前哨。它从上海影响到整个长江流域,扩大到大半个中国。它的历史功绩不可低估,不可埋没。

1949年新中国成立,面对一个文化建设的严峻问题。人民百分之八十是文盲,如何建设现代化国家?1955年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提倡三项文改工作: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订和推广汉语拼音方案。

中国一向大家说方言,国语推广效果不好,同胞们见面不能谈话。大多数人不识字,文明古国是文盲古国。清末开始提倡文字改革,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经过足足一个世纪,方才出现“初步普及普通话”和“基本扫除文盲”的新局面。

中国需要一套适合现代需求的汉语字母。1918年的“注音字母”不便出国,印一张名片,国外无人认识。1928年“国语罗马字”太繁复,向来没有进入小学。1933年的“拉丁化新文字”太简单,它是民间设计,没有学术界和政府的认可。1958年的《汉语拼音方案》是第一个国家法定的罗马字方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公布当年的秋季开始在全国小学教学。这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奠基工作。

推广初期,拼音是在反对声中谨慎前进的。当时有权威人士说:罗马字是西方文字,反对西化首先要反对罗马字。其实,这是历史误解。字母起源于东方(亚洲),最早不是西方(欧洲)的创造(见注)。还有著名学者说:采用拼音,中国将会分裂成多个国家。直到“改革开放”之后还有学者公开这样宣传。这个说法违背常识,文字哪能分裂国家?何况拼音不是文字,只是文字的辅助工具。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掀起新的反对声浪。有人要恢复“注音字母”,废除“拼音方案”;有人提倡“简化拼音”,代替“法定方案”。可是这时候拼音已经站住脚跟,保持了方案的完整性,没有被推翻,没有被肢解。这要感谢《拼音小报》等刊物的初期传播工作,还要特别感谢全国小学教师们的初期教学努力。他们在方案公布之后的短短几年中间(1959—1965),做了划时代的方案扎根工作。

欧美常有人说,字母是最平凡的发明,也是最伟大的发明。由于它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无所不在,人们反而不感觉它普遍存在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说:拼音是最平凡的文化设计,也是最有用的文化设计;一旦设计成功,它自己会不胫而走,遍地开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