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牵扯到其他的话题,恰巧提到他以前一些不检点的言行(比如“上星期二开会你迟到了”),他很可能会更生气,因为他会觉得他现在要在一个全新的战场上为自己辩护了。因此,你所做的到头来会把一个小冲突升级成一场彻底的战争。
如果争辩发生在公共场合,我们会更加注意不丢面子,对羞辱更加敏感。如果这一切发生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如果你们在别人面前争吵,那么你们两人会觉得比你们单独吵架的时候更加恼怒。如果争辩发生在公共场合,我们会更加注意不丢面子,对羞辱更加敏感。如果这一切发生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你可能会冒险想把旁观者拉入争辩,其实这样做对于打破僵局一点儿作用也没有。只要你增加自己的气势(“安妮,你同意我的观点,是吧?”“当然了。”安妮回答道),你的对手马上会助长自己的气势(“是吗?那好,格雷、本、艾利克斯,你们都同意我的观点!”)。如果你是在孩子面前争吵的话,那通常是一个最明显的、可以轻易意识到的警示信号—争吵达到白热化了。
如果是上述情况中的一种或多种,这就说明傻瓜灯亮了,浓烟正从车盖子底下冒出来,引擎正在轰轰作响—如果你不马上停下来的话,引擎就会罢工了。
争吵给他人带来额外的伤害
当你在人多的地方发动战争的时候(如果是恶毒的争吵,那就意味着起码是在第三者面前),那么无辜的旁观者很可能受到伤害。不管僵局是发生在两个家庭成员之间、商业伙伴之间、朋友之间,还是两个陌生人之间,情况都是一样的。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那么只会使争吵更加复杂,使僵局更加难以打破。
其中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争吵。梅琳达因为蒂姆在家待的时间很少,所以和他大吵。她觉得蒂姆在工作上花的时间比真正需要的时间要多,因此忽视了家庭。他俩陷入了僵局:梅琳达说蒂姆根本没有必要周末上班,蒂姆则反驳说她是不对的,根本不知她在说什么。当我和他们两个谈话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他们之间的争吵似乎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涉及双方共同的利益,吵来吵去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两人还闹得僵持不下。他们最后一轮争吵发生在他们6岁的儿子迪伦面前,当时迪伦正坐在橱柜上画画。突然,迪伦放声大叫:“嗒,嗒,嗒,爸爸妈妈,嗒,嗒,吧,吧,啪!”
梅琳达说着说着戛然而止,她转向儿子,喊道:“迪伦!你不再是个婴儿了,不要学婴儿说话。”
“嗒嗒,嗒嗒,妈妈,啪–啪–啪!”
“好吧,迪伦,听你妈妈的话。”蒂姆说道,想缓和一下气氛。
梅琳达突然怒目圆睁,插话道:“蒂姆,你不要打岔。是我在天天照顾他,你不要突然间表现得像个父亲一样!”
“好吧,我不干涉。我回办公室。”蒂姆反驳说,气冲冲地离开了。
在这种情况下,梅琳达没有注意到争吵升级的危险信号—废话连篇,中伤对方。在这一刻,无论是她还是蒂姆都没有意识到在他们儿子面前吵架,使事情变得更糟糕。后来当我问及他们此事的时候,他俩都承认迪伦的在场使得他们的反应有些过激。梅琳达觉得更加生气了,因为她知道儿子在想念父亲,想要和父亲一起玩的时候,却不得不独自玩耍,还要听父母吵架。她因为争吵,因为蒂姆的顽固而责备他。蒂姆觉得儿子在场使他更没有面子。他觉得他一边迎接妻子的挑战,同时还要在儿子面前极力为自己辩解,这让他觉得更加丢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迪伦的在场使他们两人都觉得自己不像父母,如果是单独吵架的话可能还好点儿。
蒂姆气冲冲地离开之后,梅琳达想和迪伦解释刚才发生的事情,但是他拒绝听,几次都说:“我不想谈这件事情。”“你太自私了。”那天晚上,在给儿子读完睡前故事之后,蒂姆因为在迪伦面前吵架而向他道歉。迪伦的回答却是:“你为什么让妈妈哭呢?”后来,蒂姆和梅琳达都意识到,他们两个不管是谁想和迪伦谈话,儿子都会偏向另一方。他们知道把迪伦推到了中间,其实他们两个谁都不想这么做—在这一点上两人意见一致。
想一想上一次你在第三方面前对别人恶言相向的情景。试着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重新回忆当时的情景。如果旁观者是你的同事,你们的争吵对他的情绪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个人会觉得他需要偏向某一方吗?付出了什么代价?问一下你自己,在别人面前吵架是不是让你(或是你的对手)感到更加生气、更加抵触,或者说羞愧。
退一步海阔天空
当你过于生气的时候,你有自己的方法可以让你冷静下来,我们所有人都如此。但是我想再告诉你三点。当你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变得非常生气的时候,你可以大胆尝试以下做法:
? 呼吸
? 退出
? 思考
呼吸:当你的杏仁核控制了你大脑中的化学物质时,你的呼吸就会变得浅而急促。但是结果证明,只要你深深地、缓慢地吸气,然后充分呼气(如果你生过孩子的话,很可能在分娩课上学过这些),就能激活控制线路,使你的神经化学物质回到一个比较冷静的状态,扩大你的视野,让你看到大局。
当你觉得很失意,总想让你的对手投降,或是对方指责你错了的时候,记住从腹部深深地、缓慢地吸气,然后充分呼气。只要做三次,你就会发现这个方法很管用。对方因为自己在生气,甚至不知道你在做什么。试一试,看看你是否会感觉有所不同。你不会有损失的。
退出:接下来,如果某种情况触发了你大脑里的警报系统,那么你需要摆脱这种情况。你需要真正地,或者有时候象征性地远离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但是不同的做事方式会造成很不同的结果。当蒂姆和梅琳达争吵完,气呼呼地冲出厨房的时候,这让他的妻子更加愤怒,而不是冷静。因为他在梅琳达责怪他不是个好父亲的时候离开了,所以她不但没有冷静下来,反而更加生气。
一般来讲,真正的离开比象征性的离开要简单点儿,但是你必须足够镇定才能做到这样。上文中举的那个事例—服务员向顾客道歉,又拿来新菜单—和我现在谈论的话题正好一致。那件事情的起因是顾客告诉服务员是她的错,服务员的表现没有使潜在的僵局成为现实。服务员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但是她没有说“不,我菜单上写得很清楚”来把球抛给对方,而是选择了最近的出口—她向顾客道歉,事实上是在告诉对方,她会搞定这件事情的。
有时候,当我们过于生气的时候,我们想不起来要说什么来让我们摆脱僵局,或者即使想到了,对方也不会让我轻易离开。那怎么办呢?有时候我们只是象征性地离开或挂断电话。当然,如果你在出去的时候故意把门摔得很响或是径直放下话筒,那么只能使情况更糟糕。相反,你需要做的是提醒对方,或是—情况更好的话,如果你已经放慢呼吸,镇定下来—可以征询对方的意见:“你介意我们以后再谈这件事吗?”请求对方以后再谈此事,这个工具非常有效,因为你在给对方时间,让他可以控制他的情绪。如果你说“如果你觉得可以的话,我现在不想谈论这件事,以后再说吧,因为我想要冷静一下”,那么你是在请求对方帮忙,承认自己表现过激,现在不是最佳状态。这样在你和对手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良好的关系。最起码给予帮助的一方会感觉自己“略胜一筹”—觉得自己是给予帮助的一方,因此很有面子—这会降低他的愤怒和抵触情绪。当然,这也是帮助别人挽回颜面的又一种方法。
尽管我觉得这个策略非常有效,但是有可能对方不愿意帮你这个忙。如果你得到的答复是“不,我现在就想把这事说清楚”,那么你必须再退让一步。首先,不要上当,因为那一刻,你们两个都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根本无法解决任何事情。记住,这个策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你和点燃你的感情大脑的诱因之间留有距离,这样你可以冷静一下,使用你现在掌握的工具获得你所需要的。因此,你应该做的就是道歉,结束谈话(哪怕只有两分钟也行,比如“我一会儿再给你回复”)。
如果你是和亲近的人争吵,你可以说:“对不起,我需要冷静一下,但是我保证以后会再谈这件事情的。”这样做,你不是在责备对方;相反,你是在让他知道你是那个需要冷静的人,你在请求他同意以后再谈论这个问题。如果对方是个陌生人或是生意伙伴的话,这样自我低头可能显得有点儿傻,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给自己找个借口。如果是在打电话,你可以说:“对不起,我还有个电话要打,我能一会儿再给你打过去吗?”如果你和对方是面对面的,那么就说:“我有一个重要的电话,等我一会儿回来,我们再谈这件事,好吗?”如果这个借口听起来太假,那么我告诉你,你现在的确有一个电话要打—你需要给你的额叶打个电话。
要记住,不管找什么借口,都要向对方保证你马上就会回来,结束你们的争吵。
思考:这是策略中最简单的一个,你可能会发现这是你最先使用的策略。要想知道它是怎样发挥作用的,请想象一下,你正沿着一条狭窄的小路穿过树林。在你的面前是一道高耸入云的砖墙,你就像一个没有意识的、上了发条的玩具一样一直往里走。每次你向前走几步,就会撞上墙,弹回来,继续前进,又撞到墙上,弹回来,又继续向前。充分想象一下。这种意象告诉你什么?它告诉你,你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不管你尝试多少次,你将无力前进。如果你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那么对你来说深呼吸、退出僵局会容易很多。
最后一句话。如果你读完这一章,仍然处于狭窄视野的陷阱中,那么不要着急。这是一个自然的反射。你感到无能为力,别人也是如此。你所能做的就是更好地了解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注意,警示灯什么时候亮了,这样你可以停下来,退一小步,问一下自己:“现在面临的大局是什么?这是我真正需要的吗?”你是想要你的孩子同意蔬菜对他有好处,还是要让他吃掉蔬菜呢?你是想要水管工人承认他把洗碗机安错了,还是让他把洗碗机修理好呢?你是想要卖出东西,还是让你的顾客同意你所说的竞争对手的产品不如你的呢?你是想让你的老板承认你是最有能力的员工—并不是说这样做不好—还是想要升工资、有更多的休假时间呢?我想你会抓住问题的关键的。
你应该做的不是把眼光局限在“你是正确的”这一点上,而是不要像没有意识的上了发条的玩具或是原始的爬行动物一样,头撞到砖墙上后,你要退回来,思考一下你真正的目标。胜利不是听到对方说“你是对的”。它是让对方同意你实现自己目标的方式,甚至是在他不同意你的观点的时候。这样说来,很明显,他是否同意你的观点其实完全不重要。事实上,一心想听到“你是正确的”,只会把一场争辩演化成恶毒的权力之争,导致双方关系的破裂,对双方来说没有任何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