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曹操找人探了司马朗的口风,知道司马懿从未有过病史。非但如此,司马懿对生活的质量要求很高,年纪轻轻就注重养生。曹操知道司马懿可能是在装病骗自己,司马懿当然也知道曹操可能知道自己是在骗他。
探司马朗的口风,这是曹操的“圣”之体现,“卑鄙”的特点即将展现出来,司马懿也已经意识到。
曹操决定再去搞一搞司马懿。他再次给司马懿送去聘书,请他做公务员。这一次,曹操放出的话更狠:如果同意,就用宝马车的待遇接来;如果拒绝,则用绳索捆住抓过来。《晋书》记载:“若复盘桓,便收之。”
司马懿也不傻,甭管敬酒还是罚酒,免不了要喝酒,关键是我司马懿必须同意喝你曹操的酒。胳膊拧不过大腿,既然如此,认了。司马懿与曹操的这两次博弈,第一次拒绝是为了抬高身价、博取名利;而第二次的知趣,目的要单纯得多——生存。
七年前的司马懿如果不装病,他就难以得到曹操的另眼相看;今天的司马懿如果不答应,他就难以存活下来。司马懿并非神算子,他所处的高度,决定他只能被迫接招,不能主动出击。就好比在工作中,老板让你干啥,你就得干啥,你能够决定的是“怎么干”这个过程,仅此而已。
司马懿留给世人的印象是谋略迭出、智计无双。然而,这里,我们却看到了司马懿如很多年轻人一样,有自命不凡,争强好胜的毛病。第一次装病只是个不成功的小花招,后来的无奈答应则是为争强好胜买单。
当然,司马懿能够吸取教训,随后的出山是绝对的实用主义。
从某些层面上来说,曹操前半生走的正是司马懿想走却没走的路。
年轻时的曹操,典型的热血青年,白手起家,脑袋拴在裤带上,终于做出了些许成就——大权在握,且杀伐果断。司马懿年轻时对曹操是惧怕,后来是敬畏,最后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五体投地的佩服。
曹操出身宦官之家,作为长子,有老大气概,凡事“行”字当天,这成就了他的魄力和胆识,这一点和司马朗很像。而司马懿呢,排行第二,生活在哥哥司马朗的光环下,即便有曹操的抱负和胸怀,也不会轻易说出来和做出来。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司马懿不是神,很多经验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他不和曹操共事,就不可能完全掌握曹操的脾气秉性。在不断的接触中,他掌握了关于曹操的第一手资料,逐渐掌握曹操出牌的套路,并开始在很多方面学习曹操。
随着对曹操的了解,司马懿越来越成熟,野心也逐渐膨胀。他逐渐明白他要走的路,其实就是曹操曾走过的路。司马家族崛起的经历和曹氏家族崛起的经历几乎如出一辙。除了感叹历史的巧合之外,我们会发现,司马懿晚期对很多事情上的处理都可以看到曹操的影子。